題記七則
我終于拿起了筆——本書的緣起和性質
一、混血兒結構
二、意大利風格的咖啡屋
三、阿拉是上海人
四、俄羅斯問題專家汪之成教授
五、我見到的最后一對白俄夫婦
六、莫斯科和圣•彼得堡
七、交待一些大背景和基本的歷史事實
八、邏輯與存在
拉麗莎,你在哪兒?——卜海莫里哀路—棟帶閣樓的房子
一、《新聞報》上一則小廣告
二、師生第一次見面
三、失眠之夜和《少女的祈禱》
四、第一堂俄文課
五、《六月船歌》
六、拉麗莎的三封信
七、《春天奏鳴曲》
八、《懷鄉(xiāng)詩集》引起的巨大反響
九、劉一平給拉麗莎的信
十、“小小咖啡屋”
十一、拉麗莎住院
十二、寫情書是戀愛最高方式
十三、貝多芬的《公爵鋼琴三重奏》
十四、劉一平同加夫納將軍成了朋友
十五、將軍的盛情邀請
十六、散步中的拉麗莎和劉一平
十七、1939年新年
十八、出乎意料
十九、色情狂維克多
二十、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
二十一、又泡“小小咖啡屋”
二十二、復課
二十三、浙江烏鎮(zhèn)
二十四、娜塔莎的婚禮
二十五、天意
二十六、墓前對話
二十七、阿諾維茨基的苦惱
二十八、關心歐洲局勢的拉麗莎
二十九、從俄國話劇到世界悲劇文學史
三十、吉卜賽女人的預言
三十一、1940年元旦
三十二、共度“帕斯哈”節(jié)日
三十三、拉麗莎體驗養(yǎng)蠶
三十四、走近上海老百姓生活
三十五、《乘著歌聲的翅膀》
三十六、共同在戲劇上狠下功夫
三十七、決定命運的1941年——拉麗莎的內心是個“拔河賽”的賽場
三十八、大銀行家的女兒李琴娜
三十九、最后一課和最后的三重奏
四十、沒有了拉麗莎的上海
四十一、走上抗日前線
四十二、“來往天地間,人皆有別離”
四十三、赴美留學
四十四、拉麗莎,你在哪兒?
四十五、話分兩頭
四十六、拉麗莎在鎮(zhèn)上當老師
四十七、判刑10年
四十八、牧羊女
四十九、鄉(xiāng)村女教師
五十、俄羅斯的歷史畫了個圓圈
五十一、壁爐前的回憶與思考
五十二、西風殘照千里孤墳
漂浮,命運——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