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詩歌的國度,自古以來,詩篇之多,真可謂汗牛充棟,浩如煙海。最早如堯舜時代即有古謠諺流傳。到春秋時代,孔子刪定《詩經》,據說“刪”去者較存“定”者多至十倍。而所存的《詩經》,遂不脛而走,為集古之大成。戰(zhàn)國屈原以后,歷代杰出詩人迭現輩出,至唐宋而盛,明清再現繁榮。人們生活中離不開詩??鬃诱f:“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边@興、觀、群、怨,就是詩的作用了。至于詩的應用,孔子則從反面闡明:“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就是說,詩雖然讀得多,不能應用,還是白費;反之,如果能夠靈活運用,就可以從政,可以出使于外交場合,這就把詩的功用提到了經國從政、對外交往的高度。近人林語堂甚至認為,詩是中國的宗教。事實上,古往今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許多人都想以詩表達思想情感,記述大事。從隋開始的科舉考試,都要考詩作。影響所及,官場中、人際交往中以詩表情達意者,所在皆是。唐白居易在給元稹的書信中說:“與足下小通則以詩相戒,小窮則以詩相勉,索居則以詩相慰,同處則以詩相娛。知吾罪吾,率以詩也?!奔词刮幕潭炔桓?、不能為詩者,也想附庸風雅,人們都以能詩為榮。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中記載了一個故事:東漢鄭玄家的奴婢都讀書,曾有一個女奴不稱鄭玄的意,便將她推入泥中。這時又來一個女奴問她:“胡為乎泥中?”答:“薄言往想,逢彼之怒?!倍膯柎穑际恰对娊洝分械木渥樱m然“泥中”原意不同,用在此處卻很貼切)。這雖然是茶余飯后的談資,但也說明詩之普及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