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英國籍匈牙利裔物理學家嘎伯獲得了“諾貝爾”獎。嘎伯的貢獻是“全息”的經典概念,其理論最初形成于得獎前的23年問,當時嘎伯等發(fā)現波前再現的兩步無透鏡成像現象,提出了“全息”的概念,從而發(fā)明了光學全息術。全息照相的成像方法與傳統的照相方法完全不同,它記錄的是來自物體光波波前的信息,然后用該信息再現物體的像。它既記錄反射光波的強度(振幅),又記錄反射光波的相位。傳統的照片只能記錄物體反射光波的振幅大小,無法記錄相位的差別。用激光照射全息圖就能夠看到極其逼真的三維圖像,這得之于全息圖記錄了波前內的所有信息。當全息照片碎裂成小塊兒而每一小塊兒碎片又再現時,仍能見到整個物體的圖像。也就是說,每一碎片都是整體的縮影,它儲存著整體的全部信息。嘎伯的科研成果可以說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其影響波及到了中國的生物學界。我國學者張穎清在研究生物的物體與相對獨立部分之間的相關性時發(fā)現生物組成部分的生物學特性與生物的整體相似,它儲存著生物整體的信息,是生物整體的相對縮影。這種相關性與全息照片的科學道理相類似,張教授把這種現象叫做生物全息現象。將生物全息現象移植到筆者的有關望診等人體的表象探討之中,便形成了“體象學”的理論框架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