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計算機系統(tǒng)概論
1.1 計算機的發(fā)展
1.1.1 計算機的發(fā)展史
1.1.2 計算機的特點和應用領域
1.1.3 計算機系統(tǒng)的分類
1.2 計算機系統(tǒng)的組成
1.2.1 計算機硬件系統(tǒng)
1.2.2 計算機軟件系統(tǒng)
1.3 計算機系統(tǒng)的層次結構
1.4 計算機的性能指標
第2章 數據在計算機中的表示
2.1 進位計數制及其相互轉換
2.1.1 常用的進位計數制及其表示
2.1.2 不同數制之間的轉換
2.2 數值數據的表示
2.2.1 數的定點和浮點表示
2.2.2 機器數及其表示
2.3 非數值數據的表示
2.3.1 字符編碼
2.3.2 漢字編碼
2.4 十進制數據的表示
2.4.1 二一十進制有權碼
2.4.2 二一十進制無權碼
2.5 數據校驗碼
2.5.1 奇偶校驗碼
2.5.2 海明碼
2.5.3 循環(huán)冗余校驗碼
第3章 布爾代數和數字邏輯
3.1 布爾代數
3.1.1 布爾代數的基本概念
3.1.2 基本邏輯運算
3.1.3 布爾代數的基本定律及基本規(guī)則
3.2 邏輯函數的表示及化簡
3.2.1 邏輯函數的表示
3.2.2 邏輯函數的化簡
3.3 集成邏輯門電路與觸發(fā)器
3.3.1 數字集成邏輯電路的分類
3.3.2 半導體器件的開關特性
3.3.3 基本邏輯門原理電路
3.3.4 觸發(fā)器
3.4 組合邏輯電路
3.4.1 組合邏輯電路的分析
3.4.2 組合邏輯電路的設計
3.5 時序邏輯電路
3.5.1 時序邏輯電路的概述
3.5.2 時序邏輯電路的分析
3.5.3 時序邏輯電路的設計
第4章 機器數的運算方法及運算器
4.1 機器數的加減運算及其實現
4.1.1 原碼加減運算
4.1.2 補碼定點加減法運算
4.2 定點乘法及其實現
4.2.1 原碼一位乘法
4.2.2 原碼兩位乘法
4.2.3 補碼一位乘法
4.2.4 補碼兩位乘法
4.3 定點除法及其實現
4.3.1 原碼除法運算
4.3.2 補碼除法運算
4.4 定點運算器的組成和結構
4.4.1 運算器的基本結構
4.4.2 運算器的內部總線結構
4.5 浮點數的算術運算和浮點運算器
4.5.1 浮點加減運算
4.5.2 浮點乘除法運算
4.5.3 浮點運算器
實驗:運算器部件實驗
第5章 指令系統(tǒng)
5.1 指令系統(tǒng)設計原則
5.1.1 指令系統(tǒng)的發(fā)展
5.1.2 指令系統(tǒng)的性能要求
5.1.3 指令系統(tǒng)的設計原則
5.2 指令格式
5.2.1 指令的字長
5.2.2 指令的操作碼
5.2.3 指令的地址碼
5.2.4 指令格式舉例
5.3 霍夫曼編碼法
5.3.1 霍夫曼編碼
5.3.2 操作碼的設計
5.4 尋址方式
5.4.1 指令尋址方式
5.4.2 操作數尋址方式
5.5 指令的種類
5.6 指令的執(zhí)行方式
5.6.1 順序執(zhí)行方式
5.6.2 重疊執(zhí)行方式
5.6.3 流水線執(zhí)行方式
5.6.4 指令的執(zhí)行過程
5.7 精簡指令計算機(RISC)的指令系統(tǒng)
5.7.1 RISC技術的產生與發(fā)展
5.7.2 RISC指令的主要特點
5.8 指令系統(tǒng)舉例
5.8.1 IBM 370系列機指令格式
5.8.2 Pentium指令系統(tǒng)
5.8.3 CISC與RISC指令
5.9 MMX技術
5.9.1 MMX技術概況
5.9.2 MMX技術的特點
第6章 控制器
6.1 控制器的基本功能和組成
6.1.1 控制器的功能
6.1.2 控制器的基本組成
6.2 控制方式和時序
6.2.1 指令流、數據流與微操作
6.2.2 指令執(zhí)行周期
6.2.3 控制器的控制方式
6.2.4 時序系統(tǒng)
6.3 組合邏輯控制器
6.3.1 組合邏輯控制器的基本原理
6.3.2 組合邏輯控制器的設計
6.4 微程序控制器
6.4.1 微程序設計的基本概念
6.4.2 微程序控制器的基本原理
6.4.3 微程序控制器的設計
6.4.4 微程序設計技術
實驗:微程序控制器實驗
第7章 系統(tǒng)總線
7.1 系統(tǒng)總線結構
7.1.1 單總線結構
7.1.2 雙總線結構
7.1.3 多總線結構
7.2 總線的控制與通信
7.2.1 概述
7.2.2 總線的控制
7.2.3 總線的信息傳送方式
7.2.4 總線的定時
7.2.5 總線的接口
7.3 常用總線舉例
7.3.1 工業(yè)標準總線
7.3.2 EISA總線
7.3.3 PCI總線
7.3.4 AGP總線
7.3.5 RS-232C總線
7.3.6 LISB總線
7.3.7 PCI-Express總線
實驗:總線基本實驗
第8章 存儲系統(tǒng)
8.1 存儲器與存儲系統(tǒng)概述
8.1.1 存儲器的分類
8.1.2 存儲系統(tǒng)的層次結構
8.2 主存儲器
8.2.1 主存儲器的基本結構和工作原理
8.2.2 主存儲器的主要技術指標
8.2.3 主存儲器的分類
8.3 并行主存儲器
8.4 高速緩沖存儲器
8.4.1 Cache的工作原理
8.4.2 主存與Cache的地址映射
8.4.3 Cache的替換策略
8.4.4 Cache的寫操作策略
8.5 虛擬存儲器
8.5.1 虛擬存儲器概述
8.5.2 虛擬存儲器的管理方式
8.5.3 虛擬存儲器的替換策略
8.6 存儲保護
8.6.1 存儲區(qū)域保護
8.6.2 訪問方式保護
實驗:靜態(tài)隨機存儲器實驗
第9章 外圍設備
9.1 外圍設備概述
9.1.1 外圍設備的定義和分類
9.1.2 外圍設備的特點
9.1.3 外圍設備在計算機中的作用
9.2 輸入設備
9.2.1 鍵盤
9.2.2 鼠標器
9.2.3 掃描儀
9.2.4 其他輸入設備
9.3 顯示設備
9.3.1 顯示設備的分類
9.3.2 顯示技術中的有關概念
9.3.4 液晶顯示器
9.4 打印輸出設備
9.4.1 打印設備的分類
9.4.2 點陣針式打印機
9.4.3 噴墨打印機
9.4.4 激光打印機
9.5 輔助存儲器
9.5.1 磁表面存儲原理與記錄方式
9.5.2 磁介質存儲器的技術指標
9.5.3 硬磁盤存儲設備
9.5.4 軟磁盤存儲器
9.5.5 光盤存儲器
9.5.6 閃速存儲器
第10章 主機與外設的數據傳送方式
10.1 概述
10.1.1 輸入輸出系統(tǒng)的組成
10.1.2 I/O設備的編址方式
10.1.3 主機與I/O設備的數據傳送方式
10.2 程序查詢方式
10.2.1 程序查詢的基本思想
10.2.2 程序查詢方式的工作流程
10.2.3 程序查詢方式接口
10.3 程序中斷方式
10.3.1 中斷的基本概念
10.3.2 I/O中斷的產生
10.3.3 程序中斷方式的接口電路
10.3.4 I/O中斷處理過程
10.3.5 中斷服務程序的流程
10.4 DMA方式
10.4.1 DMA的基本概念
10.4.2 DMA傳送方式
10.4.3 DMA接口的功能和組成
10.4.4 DMA的傳送過程
10.5 通道方式
10.5.1 通道的基本概念
11.5.2 通道的類型
10.5.3 通道的功能
11.5.4 通道工作過程
10.5.5 通道結構的發(fā)展
參考答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