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韓國學是什么
國學的成立過程和對實學的認識
1.1900年,新舊學的交替與實學的復活
2.1930年,朝鮮學運動與實學的再發(fā)現
3.國學的現狀和其科學性問題
韓國文化的歷史認識邏輯——從東亞傳統(tǒng)及與近代世界的關聯出發(fā)
1.歷史圈中的東亞世界
2.東亞世界里的文明概念
3.跨進近代世界的過程
4.近代世界進程中所提出的文明論
5.殖民地時期韓國文化的認識問題
6.結語
高麗末期文人知識層的東人意識和文明意識——關于牧隱文學的邏輯和性質
1.14世紀的歷史轉折
2.高麗文人在大元帝國時代下的世界經歷
3.處于文明交替期的東人意識和文明意識
4.以“士”的自我覺醒為依據的文學邏輯
5.對于牧隱文學的評價問題
6.結語
第二部分 實學:內與外的認識
實事求是的治學傳統(tǒng)與開化思想
1.實事求是的現實意義及其課題
2.救弊的實事求是與考古的實事求是
3.向“適用現實的實事求是”轉變
4.格致的實事求是
5.開化思想的實事求是
樸趾源的主體意識和世界認識——分析《熱河日記》的視角
1.《熱河日記》的研究方向
2.燕巖的主體意識和“燕行”
3.“燕行”的姿態(tài)
4.北學以及對天下大勢的展望
5.主題的表現手法
6.結語
洪大容的《醫(yī)山問答》——“虛”與“實”的意義及其散文的性質
1.論議的焦點
2.虛子和實翁——對立形象的意義
3.《醫(yī)山問答》的邏輯構成與主題
4.結語
實學者們的日本觀與實學
1.實學的概念與中國觀
2.17、18世紀的韓日關系與通信使節(jié)團
3.燕巖學派對日本技術文明的認識
4.星湖學派的對日外交論
5.丁若鏞與日本文人的理性對話
6.實學的普遍性與其世界史意義的展望
19世紀經學對西學的應對——以丁若鏞和沈大允為例
1.經學的時代意義
2.丁若鏞經學——慎獨理論
3.沈大允經學一福利思想
4.結語
第三部分 從文藝史的角度看社會:政治,美學
18世紀藝術史的視角——《柳遇春傳》解讀
1.《柳遇春傳》中與藝術史相關的問題
2.18世紀的京城藝人
3.實學派文人的音樂趣味
4.藝術人的覺悟和矛盾
5.結語
李朝末期知識層的分化與文學的戲作化傾向——金笠研究序說
1.序言
2.傳統(tǒng)漢文學中的戲作
3.知識層的分化和流落
4.戲作的產生及其風格
5.結語
樸趾源的認識論與美意識
1.重新閉上眼睛
2.不是用耳傾聽,而是用心聆聽
3.用釋迦如來的慧眼
4.認識方法的現實性與相對性
5.形象認識的理論
6.“真知”與“實踐”
7.結語
丁若鏞民主政治思想的理論與現實基礎——解析《湯論》、《原牧》
1.問題的提出
2.《湯論》和《原牧》的構成及主旨
3.歷史理論根源
4.人學根源
5.現實基礎
6.結語
第四部分 教育和學問之路的探索
16世紀士林的學堂創(chuàng)設——以牛溪書室和隱屏精舍為例
1.序言
2.士林的鄉(xiāng)居與學堂
3.牛溪書室和隱屏精舍
4.兩學堂的教育內容與性質
5.結語
權得己的經學——解析《論·孟僭疑》
1.《論·孟僭疑》
2.其說經的方法
3.對“仁”和“義”的解釋
4.“求是”與“守、變”的邏輯
5.有關“放伐”的論述及面對政治現實的姿態(tài)
6.經學史、思想史的地位
丁若鏞流配康津期間的教育活動及其成果
1.問題的提出
2.茶山流配期間的生活及茶信契
3.康津時期弟子留下的成果
4.茶山學團的性質及后來
國文學:做什么,怎么做
1.國文學的現狀
2.確立國文學的姿態(tài)以及現代的任務
3.在學問研究的過程中遇到的幾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