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視閾中的精神生活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一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馬克思主義視閾中的精神生活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研究的最終成果。它意在研究人的精神生活,時空界限劃定在21世紀頭20年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一特定歷史新階段,研究所運用的立場、觀點、方法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學發(fā)展觀。選擇“馬克思主義視閾中的精神生活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一課題,是出于對小康社會的全面性、目的性的深層理解。在21世紀頭20年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中國社會發(fā)展的階段性目標。這個目標是宏偉的,但是,目標不是目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這一點我們從江澤民同志所做的“十六大”報告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為題,以號召全黨全民“共同創(chuàng)造我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為結語,這一有意味的行文能體會出來。正因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落腳點是提高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這一宏偉目標才鼓舞人心,催人奮進。然而,生活水平既包括物質生活水平,也包括精神生活水平。如果說,我們現在有足夠的把握經過20年的奮斗在物質生活上全面達到小康水平,那么,我們是否有足夠的把握保證達到了小康水平的物質生活就一定會使全國人民感到幸福?事實上,物質生活富足而精神生活貧困、缺乏幸福感的問題在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已然發(fā)生。因此,我們要建設一個全面的小康社會、社會主義的小康社會,就必須高度重視和認真研究小康社會的精神生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