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意義的佛教義解,主要是注疏經、律、論,在“進而不作”中表達自己的理解與觀點,當然也有一些專門性的著作。而且,這些佛教義解僧,都是從自己的信仰與經驗出發(fā),通過注疏、論著,來達到實踐與弘法的目的。南北朝佛教的興盛、隋唐佛教的輝煌,都與義解的繁榮是分不開的。而禪宗的發(fā)展則為中國佛教注入新的生命,重視主體的體認、自己身心的解脫;凈土法門的流行,激發(fā)了信仰佛教的感情,為佛教走入社會提供了方便。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隨著禪、凈的流行,在這種“簡單”、“不立文字”的潮流下,中國佛教徒逐漸失去探討高深佛理、考察繁瑣戒律的興趣。于是,中國佛教重視義理研究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便喪失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