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法律理論法學中國法學向何處去:建構中國法律理想圖景時代的論綱(第二版)

中國法學向何處去:建構中國法律理想圖景時代的論綱(第二版)

中國法學向何處去:建構中國法律理想圖景時代的論綱(第二版)

定 價:¥32.00

作 者: 鄧正來 著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法理學

ISBN: 9787100076388 出版時間: 2011-05-01 包裝: 平裝
開本: 大32開 頁數(shù): 416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在當下的世界結構中,我們的思想要開始“說話”,但絕不是以一種簡單的方式說“不”,而是要在思想的“說話”中顯示中國自己的“理想圖景”,亦即我們據(jù)以形成我們共同記憶的“理想圖景”,我們據(jù)以生成出對中國之認同的“理想圖景”,以及我們據(jù)以想象中國未來的“理想圖景”。 對“理想圖景”的強調,在根本上意味著要把一個被速蔽的、被無視的、被忽略的關于中國人究竟應當生活在何種性質的社會秩序之中這個重大的問題開放出來,使它徹底地展現(xiàn)于中國人的面前,并且“命令”我們必須對它進行思考和發(fā)言,而絕不能淪為只當然地信奉“西方理想圖景”之權威的“不思”的一大堆。 因此,世界結構中的“中國”的實質不在于個性或與西方國家的不同,而在于主體性,在于中國本身于思想上的主體性:其核心在于形成一種根據(jù)中國的中國觀和世界觀(亦即一種二者不分的世界結構下的中國觀),并根據(jù)這種中國觀以一種主動的姿態(tài)參與世界結構的重構進程。 簡言之,在當下的世界結構中,中國不僅必須是一個“主權的中國”,而且還必須是一個“主體性的中國”!這一探尋中國主體性的努力,可以說是中國當下思想的最為重要的使命之一,也是中國當下思想的全新的使命之一。

作者簡介

  鄧正來,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政治哲學、法律哲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圖書目錄

“世界結構”與中國法學的時代使命——《中國法學向何處去》(第二版)序
根據(jù)中國的理想圖景——自序《中國法學向何處去》
致謝
引論:問題的提出與論述步驟
  第一節(jié)  問題的提出:作為思想根據(jù)和認識對象的“中國”
  第二節(jié)  本書理論論題的建構:理想圖景
  第三節(jié)  本書的分析概念:范式
  第四節(jié)  本書的論述框架
第一章  中國法學與“現(xiàn)代化范式”
  第一節(jié)  本書具體分析路徑的確定
  第二節(jié)  對“權利本位論”基本觀點的分析和批判
  第三節(jié)  對“法條主義”基本觀點的分析和批判
  第四節(jié)  “現(xiàn)代化范式”的揭示
第二章  對“現(xiàn)代化范式”的反思與批判
  第一節(jié)  對“西方”的追求
  第二節(jié)  “現(xiàn)代化范式”的淵源分析
  第三節(jié)  “現(xiàn)代化范式”的批判
  第四節(jié)  “現(xiàn)代化范式”對中國法學發(fā)展的支配性影響
第三章  中國法學研究中“中國”的缺位——以“消費者權利”法學研究為個案的分析
  第一節(jié)  本章的問題
  第二節(jié)  “消費者權利”保護的中國困境:“都市化”
  第三節(jié)  中國法學的“都市化”趨向
  第四節(jié)  小結
第四章  對中國法學的進一步檢討(一)——對梁治平“法律文化論”的批判
  第一節(jié)  梁治平“法律文化論”的界定和分析
    (一)前提性說明
    (二)相關問題的建構
    (三)有關法律文化研究之問題的分析
    (1)蘇力對梁治平法律研究給出的解釋
    (2)梁治平本人所給出的“事后”解釋
    (四)本書對梁治平法律研究的分析
  第二節(jié)  梁治平“法律文化論”基本觀點的分析和批判
    (一)“文化類型”對法律制度的決定論
    (二)“參照”向“判準”的轉換與西方“文化類型”的移植
    (三)對“文化類型”決定論的分析和批判
第五章  對中國法學的進一步檢討(二)——對蘇力“本土資源論”的批判
  第一節(jié)  導言:對“本土法律”派的基本認識
  第二節(jié)  “本土資源論”基本觀點的分析和批判
    (一)前提性說明
    (二)“本土資源論”論證進路或內(nèi)在邏輯的重構
    (三)“本土資源論”基本理路的分析和批判
第六章  暫時的結語
附錄
    一、批判與回應——尋求中國法學的主體性
    二、中國法學的批判與建構——就“中國法學向何處去”答吉林大學理論法學讀書小組
    三、邁向全球結構申的中國法學
    四、直面全球化的主體性中國——談“中國法學的主體性建構”
本書參考文獻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stefanvlieg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