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的處世之道是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和傳統(tǒng)文化中形成的,幾千年來,潛移默化于中國人的民族精神中,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和處世之道。人們用什么樣的觀點、原則、方法和態(tài)度待人處事、關乎人能否取得人生的成功、事業(yè)的興旺、家庭的和美以及個人的喜悅等。處世得體、方法得當,能變敵為友,化險為夷,在人生的博弈中掌握主動權,反之則在人生的道路上步步被動。 處世之道及其行為方式是人類社會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內容,也是民族思維方式與文化個性的重要表征。中國人的處世觀念及其行為具有濃厚的尚德特征,具體表現是處世做人、貴在有德、與人交往、以德待人,“和為貴”是中國人的待人處世的基本原則,“和”既是人際交往的價值尺度,也是人際交往的目標。以誠待人是為了“和”,各守本分互不干涉也是為了“和”,求同存異、謀求對立面的和睦共處也是一種和。儒家剛健進取、積極人世、重視社會人倫關系,勇于擔當社會責任,主張人生要有所作為的思想和道家的關心個人身心安逸,主張出世,遠離政治,遁世隱退的哲學,對中國人的待人處世有極大的和深刻的影響。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注重現實、注重人生的實踐理性精神,孕育了中國人深諳智謀的傳統(tǒng),形成了中國人的處世智慧,如擇善而從、月盈乃虧、洞明世事、深思熟慮、知行知止、順勢而為、投其所好、借梯登天、大公無私、借人成事、舍小求大、靈活變通、無為之為、棋占先手等。這些智慧無不體現著中國人的聰明。 為了使讀者更好地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處世之道有一個全面了解,我們編輯了《處世絕學》,以饗讀者,希望對讀者的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等方面有所幫助。 《處世絕學》共分十三章,包括:處世學、謀略學、進退學、關系學、人緣學、領導學、成功學、社交學、厚黑學、中庸學、財富學、方圓學、忍學、觀人學等,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處世之道和處世方法。本書以大量的古今中外的真實故事,說明待人處世的原則和方法,有根有據,有案例,有分析,能使讀者在閱讀故事的過程中,體會待人處世的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