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我們很多人做事都是沒有邏輯性的。這個邏輯不是指數(shù)理邏輯,一些人數(shù)理邏輯考試分數(shù)很高,但這不代表他做事很有邏輯性。當你說一句話,當你做一件事,你知道你到底要表達什么嗎?你是否問過自己:我這樣說,是合乎邏輯的嗎?我這樣寫出來,是意思清楚的嗎?當你開一個會,當你做一個PPT,你確定你要表達的能被聽眾理解嗎?你表達出來后,別人理解的接近你想要表達的意思嗎?當你理解別人的話的時候,也需要這樣問自己:我站的角度是不是和對方一致?現(xiàn)實中,人與人之間的文化背景和經歷是有很大的差距的,不要稱自己是很了解別人,也不要認為自己做的就是別人可以理解的。有些時候我們說出的真相并不一定是對的,有些時候我們親眼看到的也不一定是全面的。曾經看過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一座千年古寺,香火很旺,寺廟里有一尊很靈驗的觀音菩薩。所以每天都有很多人在觀音菩薩面前朝拜許愿。許愿的人在菩薩面前嘮嘮叨叨許下了很多雜七雜八的愿望。在寺廟里有位看門的人,他看到有很多很多的人在觀音菩薩面前許了很多很多的心愿,于是他就對菩薩說:觀音菩薩,你每天聽這么多人嘮叨這么多隱私,你坐在上面有什么感受呢?觀音說:我的工作就是這樣啊,就是聽他們嘮叨,聽他們許愿??撮T人說我無法想象你坐在上面是什么樣的感覺。我能否坐在上面感受一番呢?也替您分擔一下辛苦。觀音說可以啊,這個很容易的,但是你必須答應我一個條件,就是坐在上面的時候你必須一句話都不能講,無論你聽到什么、看到什么,都必須保持沉默??撮T人說:這個條件很簡單嘛,我能夠做到。觀音就抽出楊柳枝對著看門人點了三下,于是看門人變成了觀音,觀音變成了看門人??撮T人每天就像觀音菩薩一樣就坐在蓮臺上重復著觀音菩薩所做的事情,聽著許多人的許愿和嘮叨,雖然有時心里憋得慌,但他仍然信守自己的諾言,一句話也不講。直到有一天清晨,一個很有錢的富翁來到觀音面前許愿,希望他能賺更多錢,能娶更多的美女做老婆,當他磕完頭轉身離開的時候,錢包不小心掉在了蒲團旁邊,看門人看見了忍不住想提醒他,但一想到他的諾言就閉上了嘴。第二個來許愿的人是個很窮的窮人,她希望觀音菩薩能夠讓她有錢給孩子看病,能夠買足夠的食物回家填飽一家人的肚子。當她許完愿望后突然發(fā)現(xiàn)了蒲團旁邊的那個錢包,打開一看,里面裝滿了錢。這個窮人萬分感謝觀音菩薩顯靈讓她心想事成,很高興地離開了寺廟。跟著進來了第三個人,他是個年輕的小伙子,正要外出遠行謀生。所以他來到觀音面前許愿說:我要坐船遠行到外面去工作了,希望觀音菩薩保佑我平平安安,一切順利并能賺錢回來。正在這個時候,富翁發(fā)現(xiàn)丟失了錢包回來了,他抓住小伙子說:“我錢包丟在這里,一定是被你揀到了,你趕快給我拿出來。”小伙子說:“我剛來,根本就沒有看見你的錢包,更別說揀到了。”富翁說:“現(xiàn)在大清早的,寺廟里一個人都沒有,除了你還會有誰揀到我的錢包呢?如果你不把錢包還給我,我是不會讓你走的。”小伙子掏出船票說:“你看我馬上就要上船了,我真的沒有揀到你的錢包,我坐的船馬上就要起航了,你不讓我走的話,我就要誤了船、誤了工作。”兩人就這樣爭執(zhí)不休。坐在上面的看門人實在忍不住了,就說,你的錢包的的確確是掉在了這里,但錢包不是這個小伙子揀到了,是另外一個人揀走了,這個人長得什么樣,出門往什么方向去了,剛走不久,你現(xiàn)在去找她,就可以找回你的錢包。于是,富翁去找窮人拿錢包,小伙子去坐他的船遠行。這個時候觀音菩薩出現(xiàn)了,菩薩對看門人說,你沒有資格坐在上面了,你違背了你的諾言??撮T人說:我是違背了自己的諾言,但是我說出的是一件事情的真相,讓他們各得其所。我這樣難道是做錯了嗎?觀音菩薩說:富翁丟掉了錢包對他來說根本就是九牛一毛。而對于窮人來說有了這筆錢就可以為他的孩子治病,可以有衣服穿有食物吃,可以救一家人。但是這些都不重要,最嚴重的就是那個年輕小伙子,如果那個富人一直糾纏下去延誤了他出海的時間,他還能保住一條性命,而現(xiàn)在,他乘坐的那艘船正在沉沒。著名的邏輯學家金岳霖先生對普及邏輯非常重視,他說了這么一句話:邏輯是不可少的,過去說一個人“不講邏輯”是個很大的罪名,是罵人話。“不講邏輯”也就是不講理,的確是罵人的話。金岳霖的語言表達得是很準確的,“過去說”三個字,也就是他看到現(xiàn)在不把“不講邏輯”看做什么罪名,不把這話當做罵人了?,F(xiàn)在“不講邏輯”不成為罵人的話,是因為現(xiàn)在“不講邏輯”的人太多了。邏輯其實很簡單。所謂邏輯,就是一個人思維決策的過程。我們一般把人的思維決策過程分為3個階段。(1)分析階段這與一個人的知識面以及是否有多角度看問題的習慣有關。例如,有些專業(yè)人士,在某些專業(yè)問題上相對有想象力,而對其他一些非專業(yè)的問題往往插不上嘴。還有些人習慣片面看問題,或者喜歡單刀直入,相對來講行動派的或者感性的人看問題更容易片面,不善于多角度分析。分析階段決定了對解決問題對象的了解程度,即寬度、深度、精確度。(2)判斷階段分析得出的各個要素,必須清晰地理清各要素之間的邏輯關系。這里面有先后因果關系;有主次關系;有矛盾關系等。這種邏輯思維能力和一個人的經驗以及是否具備正確的哲學體系(有些是天賦,有些是經歷所致,和讀書并不一定有正比關系)有關。這個階段很重要,清晰的邏輯等于把前期分析所得的要素做了輕重緩急的標記。(3)決策階段這個階段其實是對解決問題、行動計劃、步驟實施、選擇或放棄,做出最終決策。這里需要果斷的取舍能力,就好像要你回答母親和妻子掉在河里,你只能救一個,怎么救。還需要有很強的二八原則作為習慣。當然,如果沒有前一階段的清晰正確的邏輯,僅僅有果斷的勇氣,只會錯得更多。思路不清晰的人可能會在某個階段非常強,但又會在某個環(huán)節(jié)非常弱,一般來講這是個短板問題,只要有一個階段不足,足以讓你的思維決策能力大大的受損。我們周圍總是有些人大家會評價其很能說會道,分析問題很深刻,但是做起事來卻有失水準。其實這種人雖然在第一階段有很強的分析能力,讓人刮目相看,但是在第二階段缺乏清晰的邏輯能力,再加上第三階段沒有果敢的性格,最后還是無法在實踐中很好的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