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是以《詩經》《楚辭》、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文學作品為人類畫廊增添輝煌的民族,是產生了屈原、李白、杜甫、關漢卿、曹雪芹等這些世界文化名人的民族。巨星璀璨,光照千秋。優(yōu)秀的古典詩文,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凝聚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與智慧,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有著極高的審美價值與社會意義。熟讀成誦,沉思玩味,沉浸于審美的享受之中,潛移默化,從而陶冶性情,開拓視野,提高精神境界,增強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大學四年,碩士三年,有的學生還要進入博士階段,加起來有十年了。“四十三+三”的三個學習階段,學生們應該讀不少書的,每一個階段都會有值得認真體味、咀嚼的著作,這些著作就應當是經典性的著作。然而,在社會變革、各種壓力越來越大的時候,在浮躁不安、誘惑越來越多的時候,經典著作的閱讀卻常常被人們忽略。我們在各種場合與學生的多次接觸中,了解到了本科生的讀書狀況,著實令人擔憂。其一是漫無目的的讀書。許多大學生走進圖書館,看到到處是書,就不知道讀什么書好,常常是隨手拿一本就讀,結果總感到很茫然。缺少讀書、學習上的有效引導,是造成學生無目的、隨意讀書的主要原因。其二是讀圖、看影視劇的“淺閱讀”代替了對經典原著的閱讀。都說現在是讀圖的時代,許多經典性著作都已被漫畫家圖說,而且這些書還頗為暢銷,許多經典性著作還被改編成為電影、電視劇,流傳廣遠。據報載,在北京曾作過一次大學生閱讀經典的調查,結果是40%的大學生“拒絕名著”,不喜歡閱讀經典,認為閱讀經典名著耗時費力。據新華社消息,2004年12月12日在上海舉辦的一個中國青少年社會教育論壇上,主辦單位公布的一項“未成年人媒體需求調查”,結果顯示:“未成年人最愛讀圖,漸失對文字閱讀的興趣。”于是在大學生中便出現了沒有閱讀經典性原著,以讀圖、看影視劇代替鑒賞文學作品,臧否歷史人物,分析歷史事件的現象,而且動輒洋洋數千言。當然,這樣的作品評價只能是隔靴搔癢、應付差事、敷衍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