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傳統(tǒng)體育理論與實踐》的主體內容主要是與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藝術教學創(chuàng)新研究相關聯,所選擇的內容和項目也多是在民族地區(qū)開展得較為普及、或世代相傳的原生態(tài)歌舞以及少數民族武術等展演形式為基礎來提取元素,將這些表現形式與民族體育緊密結合,從而為創(chuàng)編出適用于在民族院校推廣和開展的少數民族體育項目打下基礎。但在實地考察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考察地域較為單一,多為西南等地的少數民族地區(qū);考察項目與少數民族體育結合的路徑較為局限(因考察項目需要與“211工程”三期建設項目“中國少數民族藝術”學科之子方向“中國少數民族傳統(tǒng)藝術教學創(chuàng)新研究”緊密結合,故考察項目選擇多為少數民族歌舞內容);考察項目多為當地文化部門藝術加工后的展演,缺乏原生態(tài)的素材。在此基礎上我們也相應制定了一些改進措施。根據實際情況和在現有資金的支持下,盡量拓展考察的區(qū)域,兼顧到各個少數民族自治區(qū),涵蓋多個民族成分的藝術形式,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歌舞藝術,為少數民族體育的創(chuàng)新研究提供豐富的原生素材;拓展原有選擇考察項目的思路,將一些蘊涵濃厚文化底蘊和富有藝術旨趣的內容納入進來,例如壯族的花扁擔,以及少數民族武術的表現形式,如廣西的山歌拳和傣族的孔雀拳等;在考察的過程中,應盡量觀摩原汁原味的民族舞蹈和傳統(tǒng)習俗,同時選擇當地的老藝人或主持宗教祭祀儀式的神職人員進行深入訪談,以便了解和認識歌舞藝術背后的真實表征意義和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