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姓名文化源遠流長。在世界各民族的姓名文化中,堪稱最獨特、最豐富的典型代表。中國人的姓名,在文字還沒有被創(chuàng)立之前就已經存在了。當然,那時的名字只是一個符號。文字產生之后,姓名才具有了個人文字標識的功能。中國的姓與名,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才發(fā)展到了今天人們所慣用的“姓名”。但在中國古代,并不是一開始就使用姓名的,而是先有姓與氏,后有名、字、別號。古人的一生有很多名字,各有用途,意義不同。姓名學的研究者一致認為,中國人的“姓”產生于遠古的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姓”字的創(chuàng)造,正反映了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歷史特點。那時,同一個老祖母的幾代子孫生活在一起,由這個血緣關系組合成的原始集體就是氏族。“氏族”這個名稱是后人給出的,氏即姓,族即家族。氏族就是同姓同祖的大家族。氏族里的男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當時“母親”是最神圣的,而始祖母則是氏族的主持者和領導者,起著維系氏族血緣團結的重要作用。生活在母權制度時代,“姓”自然要與母親聯系在一起,這就是姓從“生母”的歷史根源,也是“姓”產生于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歷史印記。上古時期創(chuàng)立姓氏的主導思想是以生母為本位,以女性為核心。許多有關姓氏起源的傳說以及最古老的一批姓氏用字,都清楚地反映了這個基本意識。隨著文明的推進,時代的進步,物質生活的不斷豐富,精神需求的不斷升華,人們對子女的身心與未來投以更多的關注。因此,那種注重“名分”的東方文明,也就必然使人們把給子孫后代起名看成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