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游戲除了具有上述特點外,還有“適合性”特點,即對每個心理游戲,不是拿來主義,不加分析拿來套用,而要考慮它的適合性。對任何一個心理游戲,活動之前要審視:第一,是否具有娛樂性、趣味性,孩子是否喜愛,是否樂于參與。第二,是否內容科學,符合教育學、心理學的原理與方法。 第三,是否與心理教育課內容吻合。心理游戲往往是心理教育課的輔助形式,其游戲內容與心理教育的課堂教學內容要相融合。例如,某個心理游戲的內容是“人際交往訓練”,不能用于“排除考試焦慮”的教學之中。 第四,是否適合對象。每個心理游戲都有適合學生年齡、心理特點的一定范圍,有的適合高中生,有的適合小學生,不能不加分析地套用。 第五,是否具有可行性。有的游戲對場地、器械、設備和天氣等條件有特別要求,條件不具備,就沒有可行性、操作性。 噢,原來“編”的總是對的,如果你對本書——《心理體驗游戲》運用得好,那當然是“編”的功勞;如果你違反上述任何一點,那當然是你的原因,與“編”的沒有任何關系。哈哈!這是《心理體驗游戲》的戲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