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的診療方法很多,艾灸亦備受寵愛。晉代醫(yī)家葛洪堪稱倡導灸療的先驅,他在著作《肘后備急方》中錄針灸醫(yī)方109條,其中99條為簡便易行的有效灸方。唐代的王燾甚至提出灸為“醫(yī)之大術,宜深體之,要中之要,無過此術”。宋代竇材進一步完善灸法理論,認為“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醫(yī)學圣典《靈樞》對于灸法的治療范圍和原則有著明確的記載:“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陰陽皆虛,火自當之:經陷下者,火則當之:經絡堅緊,火所治之。”唐代大醫(yī)孫思邈說: “若針而不灸,灸而不針,皆非良醫(yī)也:針灸而藥,藥不針灸,亦非良醫(yī)也。” 艾灸離不開穴位,人體穴位繁多,足三里穴是其中一顆耀眼的明珠。足三里灸也在艾灸的厲史長河中漸漸凸顯出來,并光彩奪目。也許有人會有疑問,足三里位于膝下三寸,真的有如此強大的功能嗎?事實如此。 《圣濟總錄》中說:“足三里二穴,土也。”五行有云: “工萬物”,足三里的醫(yī)學價值在醫(yī)書中有多處記載,《四總穴歌》中說:“肚腹三里留”。 《通玄指要賦》中說:“三里卻五勞之贏瘦…冷痹腎敗。取足陽明之土。” 《玉龍賦》中也說:“心悸虛煩,刺三里。’,醫(yī)學圣典《靈樞》中說的最為具體: “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余,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饑:陽氣不足,陰氣有余,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余,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皆調于三里?!泵耖g也有“艾灸足二里,勝吃老母雞”等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