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有關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的歷史。1954年,哈佛大學中國學教授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與著名經(jīng)濟學家艾克斯坦(Alexander Eckstein)等學者提出了一項有關中國的研究和出版計劃,該項目集聚了現(xiàn)代中國研究領域的專家。1955年,“中國經(jīng)濟和政治研究項目”啟動,費正清中心即肇始于此。此后二十年,費正清培養(yǎng)了他能找到的最有才華的學生,指導他們出版學術專著,并幫助他們在美國的一流大學找到職位。1977年,從哈佛大學榮休的時候,人們公認費正清以一己之力開創(chuàng)了美國的現(xiàn)代中國研究領域,并使他的眾多學生成為該研究領域的學術骨干。自1955年成立以來,眾多學者為費正清中心的成長作出了貢獻。其中最重要的是曾擔任該中心主任的哈佛大學的學者們。自1973年費正清卸任以來,已經(jīng)有九位學者擔任過中心主任,其中每一位都做出了獨特的貢獻,推動了中心的發(fā)展。本書對費正清中心五十年學術史的研究即以各位主任的任期為線索,以把握費正清中心在不同時期的特點和學術事件。幾十年來,費正清中心一直是美國最令人興奮的、最活躍的、最有創(chuàng)造力的現(xiàn)代中國研究中心。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經(jīng)常訪問該中心,發(fā)表他們最新的研究結(jié)果。在中心享有研究工作室的博士后研究人員和研究生也積極加入他們的學術活動。中心面向整個哈佛大學舉辦了大量的研討會和專題討論會。與較為正式的學術研討會相比,費正清中心特聘研究員(associates)之間非正式的學術交流也同樣重要。多年來,每到午餐時間,費正清中心的學者們聚集在柯立芝樓(Coolidge Hall)咖啡廳的一張長桌周圍,圍繞中國話題,展開廣泛的、非正式的討論。難以數(shù)計的學生和學者受到邀請,帶上午餐,圍在長桌旁加入討論。經(jīng)常變換的話題豐富了他們的思想,也激發(fā)了他們的研究熱情。2005年夏天,費正清中心搬到新建成的哈佛大學政府和國際研究中心(CGIS)南樓。該樓位于劍橋街的南側(cè),就在曾經(jīng)作為中心辦公場所四十多年之久的原柯立芝樓對面,此舉標志著中心的發(fā)展揭開了新的篇章?,F(xiàn)在,中心的學者們可以到中國旅行和研究,而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早期這還是不可能的。有關中國的英文研究成果在立論的嚴謹性、對史料的運用和分析的力度等方面都已達到了新的高度。這些成果很多都是由哈佛以及波士頓地區(qū)各高校中與費正清中心關系密切的教授們?nèi)〉玫?。今天,哈佛費正清中心可以說已經(jīng)成為整個美國乃至全世界最為卓著的現(xiàn)代中國研究機構(gò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