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質量概念引論和概述
第1章 信息系統(tǒng)質量概述
1.1 緒論
1.2 信息系統(tǒng)交付困難的本質
1.2.1 技術上面臨的挑戰(zhàn)
1.2.2 信息系統(tǒng)交付生命周期中的挑戰(zhàn)
1.3 信息系統(tǒng)質量模型
1.4 信息系統(tǒng)質量的人員維度
1.5 信息系統(tǒng)質量的過程管理維度
1.5.1 cmm和cmmi
1.5.2 建立信息系統(tǒng)開發(fā)過程
1.5.3 軟件生產方法
1.6 信息系統(tǒng)產品質量和成功的系統(tǒng)
1.6.1 產品質量屬性
1.6.2 信息系統(tǒng)質量與信息系統(tǒng)成功
1.7 總結與結論
參考文獻
第2章 軟件質量概念和管理問題概述
2.1 引言
2.2 軟件質量基礎
2.2.1 軟件工程文化與倫理
2.2.2 質量的價值和成本
2.2.3 模型和質量特征
2.3 軟件質量管理過程
2.3.1 軟件質量保證過程
2.3.2 軟件產品質量
2.4 實踐考慮
2.4.1 軟件質量需求
2.4.2 軟件質量測量
2.4.3 軟件質量的改進
2.5 未來趨勢和小結
參考文獻
第3章 軟件質量觀
3.1 引言
3.2 背景
3.3 質量的含義
3.3.1 各種質量觀
3.3.2 軟件質量觀
3.3.3 模型評論
3.3.4 更多關于產品模型的研究
3.4 用于測度軟件質量的軟件評價框架
3.5 總結
參考文獻
第二部分 信息系統(tǒng)交付早期的質量
第4章 一種需求缺陷問題的解決方法
4.1 簡介
4.2 行為樹
4.3 演化設計
4.3.1 前置條件公理
4.3.2 交互公理
4.4 需求翻譯
4.4.1 實例翻譯
4.5 需求集成
4.5.1 集成實例
4.5.2 集成缺陷檢測
4.5.3 缺失條件和事件
4.5.4 逆轉缺陷的缺失
4.5.5 死鎖、活鎖及安全性檢查
4.5.6 逆轉矛盾缺陷的發(fā)現
4.6 與其他方法的比較
4.7 結論
參考文獻
第5章 用戶參與需求規(guī)約質量保證
5.1 簡介
5.2 用戶參與改進需求規(guī)約質量
5.3 用于規(guī)約的模型概述
5.3.1 流程圖
5.3.2 實體關系圖(erd)
5.3.3 決策表
5.4 統(tǒng)一建模語言(uml)用例
5.4.1 petri網
5.5 動畫系統(tǒng)工程(ase)
5.5.1 ase有效性指標
5.6 總結和結論
參考文獻
第6章 學術故事
6.1 引言
6.1.1 背景
6.2 論點和問題
6.2.1 確認
6.2.2 場景關注點
6.3 解決方法和建議
6.3.1 確認
6.3.2 場景方法學
6.3.3 場景范例
6.3.4 設備:農夫助手
6.3.5 性能
6.4 情景
6.4.1 加油:一次昂貴的測試
6.4.2 收割作物
6.5 結論
參考文獻
致謝
第三部分 過程對信息系統(tǒng)質量的貢獻
第7章 過程中心論對信息系統(tǒng)質量的貢獻
7.1 引言
7.2 背景:過程管理的有效性
7.2.1 能力成熟度模型
7.2.2 成熟度等級
7.3 信息系統(tǒng)過程管理:原則和實踐
7.3.1 開發(fā)人員
7.3.2 技術
7.3.3 方法
7.4 對過程中心論的展望
7.4.1 公認的優(yōu)勢
7.4.2 報告的問題
7.4.3 折中觀點
7.5 啟示與結論
參考文獻
尾注
第8章 開發(fā)者驅動的信息系統(tǒng)質量——軟件過程改進的指導方針
8.1 引言
8.1.1 研究目的
8.1.2 研究問題
8.2 背景和研究基礎
8.2.1 在組織中定義成功的spi推廣
8.2.2 影響spi滿意度的因素:個人控制
8.2.3 影響spi使用的因素:質量、生產力、對有效性的認知
8.3 研究方法
8.3.1 將個人軟件過程(pspsm 1)作為軟件過程改進實例
8.3.2 數據收集
8.4 討論
8.4.1 開發(fā)者個人控制
8.4.2 對質量和生產力的體會
8.4.3 有效性認知的其他因素
8.5 選擇和執(zhí)行spi的管理指導方針
8.5.1 選擇spi的指導方針
8.5.2 spi培訓的指導方針
8.5.3 選擇執(zhí)行環(huán)境的指導方針
8.6 未來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尾注
第9章 系統(tǒng)開發(fā)中使用敏捷方法提高質量
9.1 引言
9.2 質量定義
9.3 系統(tǒng)開發(fā)的其他方法
9.3.1 原型和快速應用開發(fā)
9.3.2 其他方法與sdlc的不同之處
9.4 敏捷方法
9.4.1 敏捷方法的原則和價值
9.4.2 敏捷方法可視為一種哲學思想
9.4.3 敏捷核心實踐
9.5 結對編程:敏捷方法實踐的實例
9.5.1 程序設計的團隊方法
9.5.2 結對編程的優(yōu)點
9.5.3 結對編程的缺點
9.5.4 敏捷方法的價值觀
9.5.5 價值觀如何塑造項目開發(fā)
9.5.6 接受改變很重要
9.5.7 資源權衡是可能的
9.5.8 保證質量是關鍵
9.5.9 使用敏捷方法需要注意的問題
9.6 未來的研究問題
9.7 結論和建議
參考文獻
第10章 質量度量和貝葉斯分析——極限編程案例
10.1 引言
10.2 背景
10.2.1 xp相關研究文獻
10.2.2 研究假設
10.3 實驗內容和設計
10.3.1 項目參與者和過程
10.3.2 實驗設計
10.3.3 變量和測度
10.3.4 分析過程
10.4 分析結果
10.5 討論
10.6 總結
參考文獻
第四部分 軟件過程改進計劃和方法學的風險管理
第11章 信息系統(tǒng)風險管理方法
11.1 引言
11.2 風險管理文獻分析
11.2.1 風險列表
11.2.2 風險-行動列表
11.2.3 風險-策略模型
11.2.4 風險-策略分析
11.3 行動研究
11.4 案例:spi中的風險管理方法
11.4.1 企業(yè)案例
11.4.2 行動研究計劃
11.4.3 管理軟件過程改進風險
11.5 結論
參考文獻
第12章檢查信息系統(tǒng)開發(fā)方法學中評價框架和元建模范型的質量
12.1 介紹
12.2 元模型、評價框架和元信息管理
12.2.1 基本概念
12.2.2 元模型和評價框架使用的基本原理
12.3 方法評價框架和方法工程元模型的檢驗和粗略分類
12.3.1 歐洲方法
12.3.2 一種通用評估框架
12.3.3 desmet
12.3.4 tudor及其框架
12.3.5 社會控制論框架
12.3.6 nimsad
12.3.7 metaphor
12.3.8 case?shells
12.3.9 metaview系統(tǒng)
12.3.10 case數據交換格式(case data inferchange format,cdif)
12.3.11 cdm?filters
12.4 其他方法元建模和方法集成項目
12.5 評價框架和元模型總結
12.6 已知框架和元模型剖析
12.7 結論
參考文獻
第五部分 新興領域中的信息系統(tǒng)質量問題
第13章 軟件質量和開源過程
13.1 介紹
13.2 背景
13.2.1 軟件質量
13.2.2 開源過程
13.2.3 專利軟件與開源軟件
13.3 開源機制
13.3.1 軟件的生產者
13.3.2 軟件使用者
13.3.3 同行評審過程
13.3.4 調試和反饋
13.3.5 演化式生存
13.4 質量和開源過程
13.4.1 用戶是共同開發(fā)者
13.4.2 早發(fā)布、常發(fā)布
13.4.3 給予足夠關注
13.5 軟件方法學比較
13.6 未來趨勢
13.7 結論
參考文獻
尾注
第14章 創(chuàng)建政府部門信息系統(tǒng)質量
14.1 引言
14.2 背景:公共信息系統(tǒng)的不同之處
14.3 多變的政府質量需求
14.3.1 政府系統(tǒng)質量需求因設計而不同
14.3.2 高質量系統(tǒng)經久耐用;合格的質量系統(tǒng)是埋頭苦干的老黃牛
14.3.3 政府信息系統(tǒng)不同質量的案例
14.4 未來趨勢:沒有銀彈
14.5 結論
參考文獻
第15章 企業(yè)資源規(guī)劃(erp)質量
15.1 介紹
15.2 erp進入高等教育
15.3 erp文獻
15.3.1 大學部門
15.4 質量相關的文獻
15.4.1 質量的用戶視角
15.5 研究方法
15.5.1 框架
15.5.2 方法
15.6 案例研究
15.6.1 需求質量
15.6.2 接口質量
15.7 討論
15.8 結論
序曲
參考文獻
關于作者
術語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