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20年,宋武帝劉裕奪取東晉政權建立宋朝,我國歷史正式進入南北朝時期。在北方相繼有鮮卑拓跋氏建立的魏政權(史稱北魏,后分裂為東魏和西魏)、高氏建立的齊政權(史稱北齊)和宇文氏建立的周政權(史稱北周),合稱北朝?!侗背方庾x》主要依據《魏書》、《北齊書》、《周書》和《北史》。《魏書》是北齊魏收所著的主要記載北魏、東魏歷史的紀傳體史書。魏收(506~572),字伯起,是魏、齊之際著名文學家和史學家?!段簳饭惨话偃?,分十二本紀、九十二列傳和十志。因作者身處北齊,故以東魏為正統,而不記西魏。《魏書》特設序紀,記載北魏正式建國以前的祖先,本紀又記未即位的太子;列傳則將人物以時代為序,按民族區(qū)分,同類合傳,次序井然;其十志則置于全書最后,其中《釋老志》、《官氏志》等都體現了適應時代的創(chuàng)新?!侗饼R書》為唐初史學家李百藥所撰,原名《齊書》,為與《南齊書》相別而加“北”字。李百藥(565~648),其父李德林在隋朝時曾奉詔續(xù)修《齊史》,未完而卒。唐貞觀三年(629),李百藥被詔令修撰《齊書》,至貞觀十年修成,共五十卷,含帝紀八卷、列傳四十二卷。在流傳過程中,《北齊書》原文殘缺亡佚過半,在歷代正史中地位較低,但因其保存了北齊一些珍貴的歷史資料,仍不失為一部價值獨特的史著。《周書》由唐朝著名史學家令狐德棻(583~666)主撰。唐初,令狐德棻即向高祖李淵提議編修“近代”史書以保存歷史并為當世提供借鑒,于貞觀十年完成,分五十卷,帝紀八卷、列傳四十二卷,記載了從534年東西魏分裂到楊堅建立隋朝之間四十八年的歷史,雖體例不夠完備,并存在較多錯誤,但它是詳細記載北周歷史的第一部史書?!侗笔贰放c《南史》同為唐代史學家李延壽所撰。李延壽之父李大師很。有史學眼光,熟悉前代史事,并決心寫一部南北朝編年體史著,可惜未能完成而病故。李延壽子承父志而修史?!侗笔贰反蚱屏恕段簳?、《北齊書》、《周書》等各記一朝,各自為書的界限,將北朝各代融會貫通,前后照應,形成整體,反映了歷史發(fā)展的大勢,體現了民族團結和統一的卓識,因而具有明顯的高于他史之處。當然,《北史》也有刪削過當、好記神怪和不明典制等缺點,只是這些并未影響其總體的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