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板房的設計隨著時代演變也在不斷地變化著。不同的需求,不同的科技與內在文化的改變促成了示范樣板的改變。當然,其中最重要的還是人們的審美觀念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才是促成樣板房設計最重要的因素。樣板房一般都會先有個假想的業(yè)主,畢竟并沒有實體業(yè)主的存在,實體業(yè)主往往是開發(fā)商,而不是目后真實住在里面的人。所以在設計上其實是給了設計者較多的彈性的,有些時候我覺得樣板房的設計比一般真正的住家設計好玩一些。甚至有些時候實際使用功能是可以被忽略的。在這種情況下,樣板房的設計好像是一個使用道具。甚至有些時候實驗性可以大~些,這樣可以讓樣板房起到更實際的示范功能,甚至可以投入設計者或項目開發(fā)者對于短期或長期未來居住環(huán)境的看法。這樣做其實對未來的業(yè)主也有些好處,因為可以利用樣板空間表達出企業(yè)的前瞻性和對未來居住的愿景,利用這個機會與人們做一個視覺上和功能上的對話,對企業(yè)形象有一定程度的助益。對設計者而言,在樣板房會出現(xiàn)一些平常不容易接觸到的客戶,畢竟這里業(yè)主是假想的,所以可以做一些比平常更有趣的挑戰(zhàn)。對于參觀者來說,則可以通過樣板房的刺激,對生活方式有他平常沒想到的一些新的想法,也許可以讓他能夠對生活方式有觀念上的改變。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認為樣板房是有一定社會意義的,而不單純是一個營銷的商業(yè)行為。內地,臺灣,香港雖屬同文同種的中國人,但在細微的生活觀念上還是有些不同的。從樣板房可以觀察到這些對美和生活上的差異。雖然這個差異現(xiàn)在因為兩岸三地的流通越趨頻繁而縮小,但是我認為還是客觀存在的。臺灣的樣板房在某種程度上對文化底蘊的韻味表達會比較深一點;香港可能會更直接著重在整體策劃和商業(yè)上的表達;內地則比較側重在市場和視覺上的創(chuàng)新刺激。其實各有千秋,但骨子里是接近的。但總的而言,其實我倒認為并沒有像華人跟西方人對居住的看法上的那種比較大的對比性差異,或者跟日本人那種簡潔利落的生活方式的強烈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