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工業(yè)技術建筑科學建筑結構隔震建筑概論

隔震建筑概論

隔震建筑概論

定 價:¥45.00

作 者: 蘇經(jīng)宇,曾德民,田杰 編著
出版社: 冶金工業(yè)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建筑結構

ISBN: 9787502458898 出版時間: 2012-04-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242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隔震建筑概論》共分8章,主要內容包括:建筑隔震原理與進展、建筑隔震支座的類型與性能、建筑隔震結構的分析方法、建筑隔震結構的設計方法、建筑隔震結構的構造、建筑隔震結構的施工與驗收維護、既有建筑物的基礎隔震加固施工、低造價隔震技術等,覆蓋了新建和既有建筑隔震技術從設計、產(chǎn)品選用、安裝實施到后期管理維護等各階段。為方便廣大讀者應用,《隔震建筑概論》還結合實際工程,列舉了設計實例?!陡粽鸾ㄖ耪摗房晒V大土木工程技術人員閱讀參考,也可作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等專業(yè)師生的教學參考用書。

作者簡介

暫缺《隔震建筑概論》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1 建筑隔震原理與進展 1.1 建筑隔震的基本概念 1.1.1 建筑隔震體系的提出 1.1.2 建筑隔震體系的發(fā)展歷程 1.1.3 地震對隔震技術的考驗 1.2 隔震技術的基本原理 1.2.1 隔震體系組成 1.2.2 隔震技術原理 1.3 建筑隔震的分類 1.3.1 按隔震技術類型劃分 1.3.2 按隔震層的位置劃分 1.4 我國隔震技術的研究與應用進展 1.4.1 以摩擦滑移體系為主的研究 1.4.2 以橡膠隔震支座體系為主的研究 1.4.3 隔震技術的多樣化、實用化與深入化研究 1.4.4 我國建筑隔震技術的應用情況 1.4.5 我國建筑隔震技術的標準化情況2 疊層橡膠隔震支座的性能與設計 2.1 疊層橡膠隔震支座中所用材料的力學性能 2.1.1 橡膠 2.1.2 鉛 2.2 疊層橡膠隔震支座的結構特征參數(shù) 2.2.1 疊層橡膠隔震支座的幾何特征 2.2.2 疊層橡膠隔震支座的力學特征 2.3 疊層橡膠隔震支座的力學性能檢驗 2.3.1 疊層橡膠隔震支座的壓縮性能 2.3.2 疊層橡膠隔震支座的剪切性能 2.3.3 疊層橡膠隔震支座的相關性能 2.3.4 疊層橡膠隔震支座的極限剪切性能 2.3.5 疊層橡膠隔震支座的的拉伸性能 2.4 疊層橡膠隔震支座的耐久性能 2.4.1 老化性能 2.4.2 徐變性能 2.4.3 疲勞性能 2.5 疊層橡膠隔震支座的性能要求與設計 2.5.1 疊層橡膠隔震支座的分類 2.5.2 疊層橡膠隔震支座的設計壓力和設計剪應變 2.5.3 隔震支座的力學性能要求 2.5.4 隔震支座的設計3 建筑隔震結構的分析方法 3.1 建筑隔震支座的力學模型和參數(shù)標定 3.1.1 建筑隔震支座的力學模型 3.1.2 建筑隔震橡膠支座與結構柱串聯(lián)系統(tǒng)的力學模型 3.1.3 串聯(lián)隔震支座力學模型 3.1.4 建筑隔震支座的力學參數(shù) 3.2 隔震結構動力分析模型的選取以及動力方程的建立 3.2.1 單質點基礎隔震體系結構的動力分析 3.2.2 多質點基礎隔震體系結構的動力分析 3.2.3 基礎隔震結構體系豎向地面震動反應分析 3.3 隔震建筑的時程分析方法 3.3.1 結構動力方程的數(shù)值解法 3.3.2 數(shù)值積分方法 3.3.3 非平衡力的處理 3.3.4 非線性力的求解 3.3.5 拐點的處理 3.4 隔震建筑的能量分析方法 3.4.1 能量設計原理和設計準則 3.4.2 計算方法 3.5 隔震建筑的振型分析方法 3.5.1 實振型分析方法 3.5.2 復振型分解方法 3.5.3 振型分解反應譜分析方法 3.6 隔震建筑的簡化分析方法 3.6.1 新西蘭Shinnev等人建議的方法 3.6.2 美國規(guī)范建議的方法 3.6.3 周錫元建議的方法 3.6.4 周福霖建議的方法 3.6.5 蘇經(jīng)宇等人建議的方法4 建筑隔震結構的設計方法 4.1 基礎隔震結構設計的一般要求 4.1.1 隔震結構的抗震設防目標 4.1.2 隔震結構的適用范圍 4.1.3 對隔震房屋體型的要求 4.1.4 隔震結構場地和地基的選擇 4.1.5 非地震水平作用 4.2 隔震建筑的設計流程 4.2.1 隔震建筑設計的一般方法 4.2.2 隔震建筑設計的一般過程 4.3 隔震層的布置 4.3.1 隔震層的位置 4.3.2 隔震層的平面布置 4.4 隔震結構動力分析計算 4.4.1 計算模型 4.4.2 隔震層水平等效剛度和等效阻尼比的確定 4.4.3 地震波的選取 4.4.4 計算結果分析 4.5 隔震層的驗算 4.5.1 隔震層受壓承載力驗算 4.5.2 罕遇地震下的水平向位移驗算 4.5.3 抗風裝置的驗算和隔震裝置彈性恢復力驗算 4.5.4 隔震房屋抗傾覆驗算 4.6 上部結構的驗算 4.6.1 地震作用的取值 4.6.2 上部結構截面抗震驗算 4.6.3 上部結構的變形驗算 4.7 下部結構和地基基礎的設計 4.7.1 下部結構的設計 4.7.2 隔震建筑地基基礎的驗算和抗液化措施 4.8 規(guī)范中的隔震結構簡化計算方法 4.8.1 隔震后結構的基本周期和水平向減震系數(shù) 4.8.2 上部結構的總水平地震作用和層間剪力的分配 4.8.3 隔震層在罕遇地震下的水平剪力和位移 4.8.4 豎向地震作用下的抗震驗算 4.8.5 砌體結構的隔震措施 4.9 規(guī)程中提出的等效側力法 4.9.1 等效側立法的適用條件 4.9.2 等效側立法的計算過程 4.10 砌體結構隔震設計算例 4.10.1 概要 4.10.2 初步設計 4.10.3 隔震支座的選型和布置 4.10.4 水平減震系數(shù)β的計算 4.10.5 上部結構的計算 4.10.6 隔震層水平位移驗算 4.10.7 隔震層下部的計算 4.10.8 構造要求 4.11 框架結構隔震設計算例 4.11.1 概要 4.11.2 初步設計 4.11.3 隔震支座的選型和布置 4.11.4 隔震的分析方法和原則 4.11.5 上部結構的驗算 4.11.6 隔震層水平位移驗算 4.11.7 隔震層下部的計算 4.11.8 構造要求5 建筑隔震結構的構造 5.1 隔震建筑的空間構成及一般要求 5.1.1 上部結構 5.1.2 隔震層 5.1.3 基礎、底部和下部結構 5.1.4 隔震建筑與外周場地、構筑物等之間的關系 5.2 隔震支座的布置及節(jié)點構造 5.2.1 隔震支座的布置 5.2.2 混凝土結構的節(jié)點構造 5.2.3 砌體結構的節(jié)點 5.3 室外臺階 5.4 室內樓梯 5.5 電梯井 5.6 其他節(jié)點構造 5.6.1 組合隔震支座節(jié)點 5.6.2 隔震節(jié)點密封處理 5.6.3 加腋托梁 5.6.4 隔震支座不在同一標高的處理 5.7 穿越隔震層的設備管道 5.8 隔震支座的連接6 建筑隔震結構的施工與驗收維護 6.1 隔震層的施工要點 6.1.1 隔震層施工的關鍵問題 6.1.2 隔震層施工工藝流程 6.1.3 施工操作要點 6.1.4 精度要求 6.2 施工及竣工觀測 6.3 隔震層施工的驗收 6.3.1 隔震層部件的進場驗收 6.3.2 隔震層施工的驗收 6.4 日常使用中對隔震層的維護 6.4.1 維護管理的目的 6.4.2 我國規(guī)范中規(guī)定的措施 6.4.3 隔震層維護管理的方法和內容7 既有建筑物的基礎隔震加固施工 7.1 柱下隔震加固改造 7.1.1 柱下隔震加固的施工步驟 7.1.2 支撐結構的構造設計 7.2 墻下隔震加固改造 7.2.1 砌體結構墻下的隔震加固 7.2.2 剪力墻下的隔震加固 7.3 電梯井道的隔震改造加固8 低造價隔震技術 8.1 材料 8.1.1 鋼絲網(wǎng)片 8.1.2 瀝青 8.2 農(nóng)村新建建筑隔震層 8.3 農(nóng)村新建建筑隔震層設計 8.3.1 改性瀝青隔震層隔震原理 8.3.2 隔震層的簡化計算 8.3.3 隔震效果分析 8.4 隔震層施工工參考文獻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stefanvlieg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