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樓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要分布于福建西南邵,在龍巖市的新羅區(qū)、永定縣和漳州市的南靖縣、平和縣、華安縣較為集中。福建土樓造型獨特、規(guī)模宏大、結構奇巧,以豐富的文化內涵、獨特的聚居方式、合理的布局及與自然環(huán)境相融合的選址理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些土樓設計奇妙,歷經300年風雨侵蝕,不僅保存完好,而且大多數至今還住有居民。土樓不僅具有聚族而居、安全防衛(wèi)、防風抗震、防火防潮、冬暖夏涼等功能,還形象地展示了客家人的人文歷史,被國內外專家譽為“世界獨一無二神話般的山區(qū)民居建筑”。這種用生土筑就的土樓,宋元時期已出現并延續(xù)至今。其單體建筑多依山傍水而筑,一般是二、三層,最高的達五層。結構上以厚實的夯土墻承重,屋架木構,中間為共享的庭院,有的則建祖堂。土樓內生產、生活、防衛(wèi)等設施一應俱全,是中國傳統(tǒng)民居建筑的獨特類型,為建筑學、人類學等學科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