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走進了中國旅游業(yè),成了一名旅游從業(yè)人員。當上了《中國旅游報》的一名記者。這不僅圓了我當記者的夢,也實現(xiàn)了我從事旅游工作的意愿。我從小喜歡旅游。應該說我開始喜歡旅游是受古人的影響,讀古詩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早發(fā)白帝城》;白居易的《琵琶行》,范仲淹的《岳陽樓記》;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在我心中蘊藏了旅游的夢。后來,受姨表哥的影響,小時候愛看《旅行家》雜志。工作了,《旅游報》正式創(chuàng)刊后,我就訂閱《旅游報》。后來又給北京出版社《旅游》雜志寫稿,介紹北京的旅游景點。說起寫稿,還是我上小學的時候,是《中國少年報》的通訊員,寫些豆腐塊兒,第一次發(fā)表文章是小學4年級的時候;后來到了中學,就給《中學生》當通訊員;大學了,就給《中國青年》、《萌芽》雜志及《北京晚報》、《北京日報》等北京的一些報刊、電臺寫稿;工作了,成了區(qū)委宣傳部通訊組的成員,每年寫上幾十篇各類的稿子。被評為“十佳通訊員”,又成了《雜文報》、《中學語文報》等報紙的特約記者和撰稿人。還在校內創(chuàng)辦了學生小報,編輯師生詩文集等。到《中國旅游報》工作后,就專心致志地從事了旅游工作。在領導和同事的幫助下,如魚得水,寫了許多消息、通訊、特寫、言論,特別是采訪了許多業(yè)界人士,有政府主管領導、企業(yè)負責人、旅行社導游、飯店餐館景點的普通員工,還有其他方方面面的人,寫他們?yōu)槲覈糜螛I(yè)做出的貢獻?,F(xiàn)在,回過頭來看,這些短文,從一個角度,見證了我國旅游的發(fā)展歷程。當我從工作崗位退休的時候,心中有些失落,為不能繼續(xù)為旅游業(yè)做點事而感慨。為了彌補這種失落,我依然選擇與旅游和媒體有關的事做。到《東方時報》(在加拿大發(fā)行)主持旅游版、《中國商務旅游》雜志工作。繼續(xù)著我的旅游夢。1999年,退休前夕,我也想出一《感受·旅游》,把自己多年的一些拙作集成一個集子,但反復看自己的東西,都感到太單薄、粗糙,不敢面世??墒牵@一信念,一直難以泯滅,曾經感動過自己的一些文字,總在自己的眼前跳動。這幾年,我還在從事旅游工作,還在做編輯(記者),還在寫旅游的人和事。這份朝陽的事業(yè),讓我的心中充滿了朝陽。前些時,幾個過去的同行和朋友出了書,他們鼓動我也把我那些文字印出來,算是對自己從事旅游和新聞工作的一種紀念。家里人也鼓勵我,讓我重新有了出書的念頭,終于我下了決心。我反復讀了過去的那些文字,覺得雖然單薄、粗糙,但也從一個角度,記錄了中國旅游的足跡,那些先進人物的事跡,對今天的旅游從業(yè)者們,依然有參考價值,有可借鑒之處。我終于按捺不住,開始整理過去幾十年的文字。把自己覺得還算不錯的,挑選出來,進行分類。除了報刊發(fā)表的,也有幾篇是自己講課的講稿、發(fā)言或感悟的東西。早年的文章,有些散遺了,已找不到。從尚存的一些中,選了幾篇有代表性的拿出來。當然,丑小鴨如何也不會成為鳳凰,我就原汁原味兒地展現(xiàn)給大家,算是我對旅游和人生的感受吧。在這里,我特別要感謝國家旅游局老局長劉毅局長,為《感受·旅游》題詞;中國旅游報社前社長、總編輯何禮蓀為《感受·旅游》作序,我要牢記他們對我的鼓勵和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