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生存:問題和關注
儒家宗教情懷的歷史表現(xiàn)及其特征
心安,還是理得?——從《論語》的一則語錄解讀儒家對道德的理解
敬畏生命:朱熹與史懷哲動物觀互參
儒學與以“天”“祖”崇拜為核心的中國人宗教信仰系統(tǒng)的發(fā)展
明末天、儒對人世間“荼毒”問題的討論
圣與神之間——儒學的超越觀念及其實現(xiàn)方式
孟學仁愛之本質
生命的虛無、沉淪、悲情與覺情——當代新儒家的存在體驗
敬畏之心:儒家立論與儒耶差異
第二部分 交流:動力和進路
信仰認同與宗教模式——儒耶兩教的信仰認同比較
論儒耶互補的可能及機會
朱子讀書法與基督教圣言誦讀法的比較——儒家經典詮釋的宗教學意義
以“禮”救贖:從波士頓儒家看儒教耶化與耶教儒化
第二軸心時代與耶儒關系之變遷
儒學研究的對話姿態(tài)與當代面相
論普遍之愛的可能性——儒家與基督宗教倫理觀比較
從康德的至善概念到中國的自然理念信仰
公共領域中的宗教對談、執(zhí)著與互重——一個基督教的觀點
第三部分 互動:過去和未來
從歷史看基督教的跨文化性
內斂與超越——從起源角度看儒家倫理與基督教的不同價值取向
儒耶對話以何為本?——兼議利瑪竇、何光滬關于儒教的若干論述
從多向理解與自我超越論儒耶的宗教意識、宗教對話與宗教溝通
中國哲學與神學——建構一個天地人的“關系本體論”
論“儒家的基督徒”
建構和解構:耶儒在張力中互動
第四部分 宗教、政治、社會
對于儒教之為教的社會學思考
治統(tǒng)與教統(tǒng)
朱子《家禮》之宗教意涵與禮儀之爭
康有為、陳煥章與孔教會
中國倫理法與基督教精神
全球倫理與天下體系——關于人“類”未來思考范式的生成論解讀
從梁潄溟的“以道德代宗教”之說看宗教對話與全球倫理
作者統(tǒng)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