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楔子
(一)“盤古開天”——全部中國學術文化精神由此悟人
(二)“孔顏樂處”——心性哲學與樂學之交融
二 導論
(一)中西美學學科理論形態(tài)之區(qū)別
(二)牟宗三對美學學科形態(tài)的新思考:真善美之分別說與合一說
(三)中華民族只有“樂學”而無,“美學”
(四)研究中國古代“樂學”(美學)之方法論
上篇 心性樂學(美學)發(fā)生之哲學——文化基礎
第一章 中國文化發(fā)生之源頭
一 三書說與藝術/審美意識之萌發(fā)
二 “骨卜-養(yǎng)蠶業(yè)-裝飾藝術”三種東方典型因素:中國人之完滿生活意蘊
第二章 “天命(天道)一心性(人道)”相貫通:恒久之“安身立命”(內在而超越)
一 歷史之緣由——“通天”意識
二 “天命-心性”哲學相貫通及其歷史淵源
三 “天命-心性”相貫通之純理方式
第三章 血緣五倫系統(tǒng)——情理相融合的有序穩(wěn)定結構
一 何謂血緣五倫關系
二 中國道德、藝術、審美之文化根系:親情意識
三 “天地君親師”之“血一賢”綜合系統(tǒng)
四 西方“自我意識”與中華民族“血緣意識”之大別
第四章 十六字“心訣”:中國人的心路歷程
一 心/腦之別
二 何謂十六字“心訣”
三 十六字“心訣”之諸環(huán)節(jié)及其歷史形態(tài)
四 心性流程之中間環(huán)節(jié):“知幾”功夫論
五 由功夫論對西方哲學史之反思
下篇 心性樂學(美學)之構建流程與形態(tài)
第五章 “禮一樂”文化之社會存在方式與心性樂學(美學)之發(fā)生
一 何謂“禮一樂”
二 禮/樂之源
三 “禮一樂”文化體系中之三大命題與樂學(美學)的關聯(lián)
四 個體滿身之“樂”以人其心
五 樂之心性哲學(美學):“禮一樂”精神之形上化
六“樂記”之審美精神
七 荀子之“禮/樂”論:“盡理”之樂學
八 中國儒墨道三家在原典時期之“樂學”形態(tài)
九 “樂學”之綱目體系區(qū)別于西方之邏輯體系
第六章 血緣與親情:天倫之樂
一 親情心性與天倫之樂
二 性、情交融之樂
三 “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四 “情”與美學諸問題之批判
第七章 圣人論:心性樂學(美學)之最高創(chuàng)造形態(tài)
一 何謂圣人
二 圣人形態(tài)之特征
三 圣人心性之類型
四 圣人形態(tài)是中國樂學(美學)之完善形態(tài)
第八章 境界論:心性樂學(美學)之最高形上形態(tài)
一 境界之緣起
二 上古器物之“型制”所顯示的空靈境界
三 上古時代經典文化因素所顯示的空靈境界
四 象形文字與易卦構造中所形成的空靈境界
五 道家之“境界形態(tài)形而上學”
第九章 中國古代樂學(美學)之文化基因
一 中西方“文化-知識”結構之大別
二 西方“以理(概念)說理”與中國“以事說理(言意)”之大別
三 以“形”人心與以“事”言理的文化基因
四 文化基因之序列形態(tài):“言-象-意”系統(tǒng)
五 儒家“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之文化基因鏈
六 道家“游心-虛無-寂靜”之文化基因鏈
七 中國文化基因之總匯(六經)與“道-圣-文”之整合范式
八 本章結語
全書簡要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