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作者所述,在傳統的藏學研究感到材料匱乏、難以繼續(xù)的情況下,他從我社出版的《俄藏黑水城文獻》發(fā)現了藏傳佛教的新材料,由此提出“重構十一至十四世紀的西域佛教史”的口號,首先對于黑水城藏傳佛教內容真正開始了深度的研究。不久,對于《法藏敦煌藏文文獻》揭示的西藏“前弘期”佛教和社會歷史的資料,又揭示了“怎么估計都不會過高”的卓越評價。因其深厚的藏文文字和文獻學的功底,以及15年海外學習研究形成的國際視野(精通德文、英文等),其治學取向已不同于老一輩王堯、陳慶英等的考據性的基礎工作,而著重于歷史學的闡述。特別可貴的是,作者對于中西方學術的熟悉,使之左右逢源、思辨清晰、行文流暢,可以說篇篇都是十分精湛的美文。即使是非專業(yè)的讀者也會感到可讀性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