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適應生存環(huán)境,為了維護社會群體的和諧穩(wěn)定,為了人類的延續(xù)和發(fā)展,作為思維發(fā)達、能制造使用工具的人類,通過思維或依據自然條件、或依據自我感受,形成不同的行為模式或規(guī)范。后來人們便將由自然條件不同而產生的行為規(guī)范之差異,稱之為“風”;而將由社會文化差異所產生的行為規(guī)則之不同,稱之為“俗”,通常統稱為“風俗”,或稱為“民俗”。民俗是一種約定俗成,其流傳范圍或可大到整個民族、整個國家,或可小到某個部落、某個村莊,幾條山溝、幾戶人家;其涉及內容則包羅萬象,大到日月星辰、天文地理,小到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綜觀所有民俗,無不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無不基于人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與期盼。就像魚兒生活在水里一樣,每一個人都生活在民俗里,從物質到精神無不打上民俗之“水”的印記!可以說,民俗是民族識別的重要標志。離開了哺育我們的、塑造我們的、我們用以表達和思考的民俗,人就會迷失自我,無所適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