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計算機/網絡人工智能自動檢測技術及儀表控制系統(3版)

自動檢測技術及儀表控制系統(3版)

自動檢測技術及儀表控制系統(3版)

定 價:¥36.00

作 者: 張毅 著
出版社: 化學工業(yè)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人工智能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122145802 出版時間: 2012-09-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 290 字數:  

內容簡介

  《自動檢測技術及儀表控制系統(第3版)》是有關過程參數檢測和自動化儀表系統的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的教材。全書分為五篇共20章。第一篇中第1、2章介紹檢測和儀表的基本知識及誤差分析方法,第3章介紹檢測技術基本方法;第二篇中第4章~第9章分別介紹溫度、壓力、流量、物位、機械量、成分分析等參數的檢測方法;第三篇中第10章介紹自動化儀表特性及發(fā)展,第11章~第14章分別介紹儀表系統中的變送、顯示、調節(jié)和執(zhí)行等單元;第四篇中第15章、第16章分析和討論由儀表構成的計算機控制系統和現場總線控制系統的相關技術及其發(fā)展趨勢;第五篇中第17章~第20章介紹現代檢測與儀表技術?!蹲詣訖z測技術及儀表控制系統(第3版)》作為高校自動化及相關專業(yè)的本科生教材,亦可滿足相關研究生和工程技術人員的需要。

作者簡介

暫缺《自動檢測技術及儀表控制系統(3版)》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第一篇基礎知識引論
1緒論1
11檢測儀表控制系統1
111典型檢測儀表控制系統1
112檢測儀表控制系統結構分析2
12基本概念3
121測量范圍、上下限及量程3
122零點遷移和量程遷移3
123靈敏度和分辨率4
124誤差4
125精確度5
126滯環(huán)、死區(qū)和回差5
127重復性和再現性6
128可靠性6
13檢測儀表技術發(fā)展趨勢7
思考題與習題7
2誤差分析基礎及測量不確定度8
21檢測精度8
22誤差分析的基本概念8
221真值、測量值與誤差的關系8
222幾種誤差的定義9
223測量的準確度與精密度9
23誤差原因分析9
24誤差分類10
25誤差的統計處理10
251隨機誤差概率及概率密度函數的性質11
252正態(tài)分布函數及其特征點11
253置信區(qū)間與置信概率12
26誤差傳遞法則13
261誤差傳遞法則13
262不等精度測量的加權及其誤差14
27誤差估計14
271平均值的誤差表示方法14
272平均值與標準偏差的無偏估計15
273測量次數少的誤差估計15
28粗大誤差檢驗16
29測量不確定度16
291測量不確定度的由來16
292測量不確定度的分類17
293測量不確定度的評定方法18
210最小二乘法及其應用20
2101最小二乘法原理20
2102最小二乘法在多元間接檢測中的應用20
2103最小二乘法在曲線擬合中的應用22
思考題與習題23
3檢測技術及方法分析24
31檢測方法及其基本概念24
311開環(huán)型檢測與閉環(huán)型檢測24
312直接檢測與間接檢測25
313絕對檢測與比較檢測25
314偏差法與零位法25
315強度變量檢測與容量變量檢測26
316微差法26
317替換法26
318能量變換與能量控制型檢測元件26
319主動探索與信息反饋型檢測27
32檢測系統模型與結構分析27
321檢測系統的基本功能27
322信號轉換模型與信號選擇性27
323檢測系統的結構分析28
33提高檢測精度的方法30
331時域信號選擇方法30
332頻域信號選擇方法30
34多元化檢測技術32
341多元檢測與檢測方程式32
342多元復合檢測33
343多元識別檢測34
344構造化檢測35
345多點時空檢測35
思考題與習題36
第二篇過程參數檢測技術
4溫度檢測37
41測溫方法及溫標37
411測溫原理及方法37
412溫標37
42接觸式測溫39
421熱電偶測溫39
422熱電阻測溫45
423集成溫度傳感器50
43非接觸式測溫51
431輻射測溫原理51
432輻射測溫儀表的基本組成及常用方法51
433輻射測溫儀表52
434輻射測溫儀表的表觀溫度54
44光纖溫度傳感器54
441液晶光纖溫度傳感器55
442熒光光纖溫度傳感器55
443半導體光纖溫度傳感器55
444光纖輻射溫度計55
45測溫實例56
451管道內流體溫度的測量56
452煙道中煙氣溫度的測量56
453非接觸法測量物體表面溫度57
思考題與習題57
5壓力檢測59
51壓力單位及壓力檢測方法59
511壓力的單位59
512壓力的幾種表示方法59
513壓力檢測的主要方法及分類60
52常用壓力檢測儀表61
521彈性壓力計61
522力平衡式壓力計64
523壓力傳感器64
53測壓儀表的使用及壓力檢測系統68
531測壓儀表的使用68
532壓力檢測系統69
思考題與習題70
6流量檢測72
61流量檢測基本概念72
611流量的概念和單位72
612流量測量涉及的流體力學基本概念72
613流量檢測方法及流量計分類74
62體積流量檢測方法76
621容積式流量計76
622差壓式流量計78
623速度式流量計88
63質量流量檢測方法92
631間接式質量流量測量方法92
632直接式質量流量計94
64流量標準裝置96
641液體流量標準裝置96
642氣體流量標準裝置97
思考題與習題98
7物位檢測99
71物位的定義及物位檢測儀表的分類99
711物位的定義99
712物位檢測儀表的分類99
72常用物位檢測儀表100
721靜壓式液位檢測儀表100
722浮力式物位檢測儀表102
723其他物位測量儀表104
73影響物位測量的因素108
731液位測量的特點108
732料位測量的特點108
733界位測量的特點109
思考題與習題109
8機械量檢測110
81模擬式位移檢測110
811電容式位移檢測方法110
812電感式位移檢測方法112
813差動變壓器位移檢測方法113
814光纖位移檢測方法114
82光學數字式位移檢測114
821光柵標尺114
822莫爾條紋標尺115
823激光掃描測長與圖像檢測115
83轉速檢測116
831離心力檢測法116
832光電碼盤轉速檢測法116
833空間濾波器式檢測法117
84力的檢測方法118
841金屬應變元件118
842半導體應變元件120
843壓電效應120
844壓敏導電橡膠121
85加速度與振動檢測121
851加速度檢測原理121
852動電型振動檢測方法124
853微機械加速度傳感元件125
思考題與習題125
9成分分析儀表126
91成分分析方法及分析系統的構成126
911成分分析方法及分類126
912自動分析系統的構成126
92幾種工業(yè)用成分分析儀表127
921熱導式氣體分析器127
922紅外線氣體分析器129
923氧化鋯氧分析器130
924氣相色譜儀132
925半導體氣敏傳感器134
926工業(yè)酸度計137
93濕度的檢測139
931濕度的表示方法及濕度檢測的特點139
932干濕球濕度計140
933電解質系濕敏傳感器140
934陶瓷濕敏傳感器141
935高分子聚合物濕敏傳感器141
思考題與習題142
第三篇儀表系統分析
10儀表系統及其理論分析143
101儀表發(fā)展概況143
102常用儀表分類及特性144
1021常用儀表分類144
1022電動單元組合儀表及DDZⅡ型和DDZⅢ型儀表比較145
103儀表輸入輸出靜態(tài)特性分析146
1031輸入輸出特性分析146
1032儀表特性線性化處理分析147
104儀表系統建模148
1041時域模型148
1042頻域模型149
1043離散模型150
105儀表系統時域分析151
1051時域分析指標151
1052階躍擾動動態(tài)特性分析152
1053等速擾動動態(tài)特性分析152
106儀表系統頻域分析153
1061正弦擾動動態(tài)特性分析153
1062頻率響應Bode圖分析154
1063頻帶分析155
107混合儀表系統淺析156
1071混合儀表系統建模156
1072時域分析157
1073頻域分析157
思考題與習題158
11變送單元159
111常用變送器工作原理159
1111常用變送器結構分析159
1112力矩平衡式原理160
1113橋式電路原理160
1114差動方式原理161
112DDZⅢ型差壓變送器162
113DDZⅢ型溫度變送器165
1131直流毫伏輸入電路165
1132熱電偶輸入電路166
1133熱電阻輸入電路167
114新型變送器168
1141微電子式變送器168
1142數字式變送器169
思考題與習題170
12顯示單元171
121顯示儀表工作原理171
1211顯示儀表結構分析171
1212電位差計式自動平衡原理172
1213電橋式自動平衡原理172
1214差動變壓器式自動平衡原理173
122傳統顯示及記錄儀表173
1221電位差計式自動平衡顯示儀表173
1222電橋式自動平衡顯示儀表174
123數字式顯示及記錄儀表177
1231數字模擬混合記錄儀177
1232全數字式記錄儀179
思考題與習題180
13調節(jié)控制單元181
131常規(guī)控制規(guī)律181
1311典型控制系統181
1312基本控制規(guī)律182
1313常規(guī)控制規(guī)律183
1314實用PID控制規(guī)律的構成186
132調節(jié)器控制規(guī)律的實現188
1321DDZⅢ型調節(jié)器PID控制規(guī)律的實現188
1322數字式調節(jié)器控制規(guī)律的實現193
133常規(guī)調節(jié)器基本電路分析195
1331DDZⅢ型調節(jié)器基本電路分析195
1332數字式調節(jié)器基本電路分析196
134可編程序調節(jié)器198
1341可編程序調節(jié)器的工作原理198
1342程序控制規(guī)律的構成和實現200
135先進調節(jié)器201
1351增強型調節(jié)器201
1352改進型PID控制算法203
思考題與習題204
14執(zhí)行單元206
141執(zhí)行器工作原理206
1411執(zhí)行器分類與比較206
1412執(zhí)行器基本構成及工作原理206
142氣動執(zhí)行器207
1421氣動執(zhí)行器基本構成207
1422閥門定位器208
143電動執(zhí)行器209
144調節(jié)閥210
1441調節(jié)閥工作原理210
1442調節(jié)閥結構及分類211
1443調節(jié)閥的流量特性213
1444調節(jié)閥的流量系數214
思考題與習題214
第四篇系統控制技術
15計算機儀表控制系統216
151儀表控制系統216
1511閉環(huán)回路控制系統216
1512閉環(huán)回路連續(xù)特性分析217
1513閉環(huán)回路數字化離散分析217
1514閉環(huán)回路控制系統網絡化分析218
152計算機控制系統220
1521計算機控制系統的發(fā)展和評價220
1522集中控制系統221
1523集散控制系統221
1524分布式控制系統222
153計算機控制系統發(fā)展趨勢223
1531控制系統的控制網絡化223
1532控制系統的系統扁平化224
思考題與習題225
16現場總線控制系統227
161現場總線控制系統的發(fā)展227
1611現場總線的產生227
1612現場總線系統的發(fā)展過程227
1613底層總線系統228
1614現場總線控制系統特征229
162主要現場總線系統230
1621CAN總線系統230
1622LonWorks總線系統232
1623ProfiBus總線系統233
1624FF總線系統234
163現場總線控制系統236
1631現場總線單元設備236
1632現場總線控制系統結構237
1633現場總線系統集成與擴展238
164現場總線控制系統發(fā)展趨勢241
1641控制系統的組織重構化241
1642控制系統的工作協調化241
思考題與習題242
第五篇現代檢測與儀表技術
17虛擬儀器243
171虛擬儀器概念及發(fā)展243
172虛擬儀器結構和硬件模塊244
173虛擬儀器的軟件技術246
思考題與習題248
18軟測量方法及技術249
181軟測量概述249
182基于統計方法的軟測量方法250
183基于狀態(tài)估計的軟測量方法252
184基于神經元網絡技術的軟測量方法252
185軟測量方法應用實例253
思考題與習題257
19多傳感器數據融合技術258
191多傳感器數據融合概念258
192多傳感器數據融合框架259
1921多傳感器數據融合中的傳感器工作方式259
1922多傳感器數據融合結構261
193多傳感器數據融合算法262
1931基于Kalman濾波的多傳感器數據融合方法262
1932基于貝葉斯決策的多傳感器數據融合方法266
1933基于DS證據論的多傳感器數據融合方法267
194多傳感器數據融合應用實例270
思考題與習題272
20傳感器網絡273
201傳感器網絡的產生與發(fā)展273
2011傳感器網絡273
2012傳感器網絡的構成274
2013傳感器網絡的發(fā)展274
202傳感器網絡功能與特點275
2021傳感器網絡主要功能275
2022傳感器網絡主要特點276
203傳感器網絡關鍵技術277
2031自組織網絡體系結構277
2032自組織路由算法278
2033信道接入技術279
2034電源管理技術279
2035微型化技術279
2036檢測與數據融合技術279
204傳感器網絡的延展和應用280
2041物聯網280
2042車聯網282
2043傳感器網絡應用案例分析283
思考題與習題288
參考文獻289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stefanvlieg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