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辭
卷首語七則
本書由來
用歷史眼光去審美“思南公館”風貌區(qū)的建筑風格——人性的建筑空間化
一、關鍵的10年:1914—1923
二、法租界幾條馬路
三、古羅馬帝國的別墅
四、法國巴洛克風格別墅及其后來的演進
五、英國鄉(xiāng)村式別墅
六、新式里弄
七、思南路的四周大環(huán)境
法國作曲家馬恩南和思南路
一、不朽的小品《沉思》
二、“思南公館”最適宜播放什么音樂
三、“思南公館”應成為2世紀上海民間“中法文化交流中心”
期望出個“沉思”學派及其文化叢書
“思南公館”的“壁爐一煙囪”系統(tǒng)
一、系統(tǒng)的進化和繼承性
二、今天僅僅是個符號
三、韻者,美之極
半圓拱連券樓——別名“修女樓”
一、中世紀《修女歌》
二、或許有本情書集在樓里傳閱
三、關于“修女樓”的建筑風格
周公館——為什么當年的國民黨會丟失掉在大陸的政權?
從“空間·時間·事件”觀照“思南公館”的原屋主人
一、張瑞椿 二、張靜江
三、黃贊熙 四、丁濟方
五、曾樸 六、梅蘭芳
“思南公館”修繕和改造前后的強烈對比
我的大提琴夢——如果從69號別墅傳出“四重奏”
我動情和動情的是我
昨天一今天一明天——站在這條黃金鏈接上的“思南公館”
后記
附錄:趙鑫珊主要著作一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