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秋香所著的《洱海流域環(huán)境友好型種植模式及作用機理研究》針對中國云南省洱海流域小春作物種類單一、施肥過量所引起的農田生物多樣性下降和農田面源污染問題,采用實地調查與田間試驗相結合的方法,系統研究了當地作物種類、作物根系構型、株型分布、養(yǎng)分需求特性、經濟效益與環(huán)境風險,以種間互促性、經濟可行性、環(huán)境友好性為依據,篩選適合洱海流域兼顧經濟與環(huán)境效益的環(huán)境友好型種植模式,闡明其種間競爭互惠機制,合理確定間作參數,為從源頭控制氮、磷肥料用量、提高氮、磷肥料利用效率,減少農田面源污染提供科技支撐。主要研究結論如下。《洱海流域環(huán)境友好型種植模式及作用機理研究》中一、農田養(yǎng)分平衡及養(yǎng)分累積特性洱海流域10種主要種植模式的農田養(yǎng)分平衡均處于盈余狀態(tài)。其中,大蒜一水稻模式氮磷養(yǎng)分投入量最高,農田養(yǎng)分盈余、土壤硝態(tài)氮和銨態(tài)氮殘留量顯著高于豆科-水稻、糧食-水稻、油料-水稻和牧草-水稻等模式。因此,優(yōu)化種植模式,調節(jié)農田養(yǎng)分平衡狀況,可望提高養(yǎng)分利用效率,降低環(huán)境風險。二、農田氮磷流失風險農田田面水對溝渠水存在明顯的氮、磷增荷作用,大蒜-水稻種植模式農田田面水總氮濃度及流失量顯著高于其他種植模式,農田氮磷流失量與施肥量呈顯著正相關,不同時期農田田面水氮、磷濃度變幅大,追肥期是氮、磷流失的關鍵階段;可溶性氮、顆粒態(tài)磷分別是氮、磷流失的主要形態(tài)。三、環(huán)境友好型種植模式篩選采用模糊數學方法綜合評價光、熱、水、肥利用以及經濟效益和環(huán)境效應后知,大蒜ll蠶豆模式(大蒜帶寬與蠶豆帶寬之比為3:1,以下用大蒜II蠶豆表示)綜合得分最高,為0.70,是兼顧經濟效益和環(huán)境效益的環(huán)境友好型種植模式。 四、環(huán)境友好型種植模式的經濟效益與環(huán)境效益田間試驗結果表明,大蒜II蠶豆模式能增加后期干物質累積量,提高大蒜葉綠素含量,提高作物生長后期光合利用效率,促使大蒜和蠶豆的根系向下生長,提高蠶豆根瘤菌數目和重量,促進根瘤固氮,土地當量比為1:15,具有明顯間作優(yōu)勢;大蒜II蠶豆種植模式還能顯著提高氮、磷吸收利用能力,降低土壤無機氮殘留量和速效磷含量,較大蒜單作優(yōu)化施肥處理可減少無機氮殘留量10%以上,較大蒜單作習慣施肥處理減少無機氮殘留量50%以上;因此,大蒜II蠶豆種植模式可降低農田氮、磷流失風險。五、環(huán)境友好型種植模式對微生物量碳、氮的影響 大蒜II蠶豆與大蒜、蠶豆單作相比,可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SMB-C、SMB—N)含量。大蒜II蠶豆模式下,不同土層微生物量氮、碳存在顯著差異,且隨土層深度的增加逐次遞減,而大蒜和蠶豆單作模式下不同土層微生物量氮、碳無顯著差異。大蒜II蠶豆模式0—20cm土層中,大蒜帶微生物量氮顯著低于交際帶和蠶豆帶。20—40cm土層中,交際帶最高,蠶豆帶最低。20—40era土層間作模式中,交際帶微生物量碳顯著高于大蒜和蠶豆條帶,而大蒜和蠶豆帶無顯著差異;不同種植模式之間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比值無顯著差異,但隨土層深度的增加逐次遞減。另外,本研究發(fā)現,土壤總氮和速效磷與微生物量碳、氮密切正相關。六、環(huán)境友好型種植模式下作物氮素利用與氮素轉移氮肥施人后,殘留于土中的比例最大。間作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氮肥利用率6.54%以上,降低氮肥的殘留6.74%以上,降低氮肥損失量3.06%以上。氮肥殘留隨著土層的深度逐步遞減。不同種植模式之間存在差異,大蒜單作模式氮肥殘留量顯著高于其他模式,大蒜II蠶豆模式最低。大蒜lI蠶豆模式下作物對氮肥的吸收利用量顯著高于單作模式;間作模式提高氮肥利用率,具有明顯間作優(yōu)勢的原因與作物間氮素轉移有關,在大蒜ll蠶豆模式中,蠶豆能向大蒜轉移氮素,田間微區(qū)、盆栽等不同試驗條件下氮轉移量存在顯著差異,轉移率在10.18%~1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