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研究(第1、2合輯):美術考古與宗教美術專題》美術考古論文涉及而比較寬:中國漢畫學學會會長顧森先生全面且深入地厘清了畫像磚、石藝術的起源問題,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姚義斌先生通過對擁有畫像磚墓的形態(tài)、場域進行推論,闡釋出畫像磚的命名問題;朱滸選取了漢畫像中“胡漢戰(zhàn)爭圖”這一題材,結合新的考古發(fā)現資料,提出了獨到的見解;中央美院賀西林先生通過對遺存的漢代羽人圖像資料的重新比對、編排及分析,推測漢代羽人可能脫胎于楚文化,是永生訴求在漢代思想與信仰中的特殊表達;東南大學汗小洋先生等對邊疆及少數民族壁畫墓的發(fā)展過程進行了梳理,闡釋了其宗教意義,是運用考古材料對美術史及文化宗教意義的精妙闡釋;朱存明先生等對肖形印中的一個特殊題材“神人操蛇肖形印”進行了專題研究,并提出了全新的理論觀點,是美術考古專題研究中典型的圖像譜系的分析研究;此外,邵曉峰先生通過《宋代帝后像》遺存的分析,揭示了宋代皇室家具的基本特征?!吨袊佬g研究(第1、2合輯):美術考古與宗教美術專題》宗教美術方面的論文主要集中于佛教美術的研究:阮榮春先生對目前我國保存最為完整的叫代佛傳壁畫——四川劍閣覺苑寺佛傳壁畫進行了梳理和分析,肯定了其藝術特色及歷史地位;何志國先生以長江上游為地域范圍對該區(qū)域發(fā)現的漢晉佛像進行了深入研究;胡彬彬先生以我們常見的“硯”中的“佛門名硯”為視角,結合傳世器物和遺傳材料,論述禪宗在中國的發(fā)展和文化影響;張同標和趙玲分別選取了印度早期佛像中的兩個典巧圖像——“蓮花”和“阿瑪拉瓦蒂佛像”,進行了深入分析,揭示其源流,具有一定的開創(chuàng)意義;劉慧通過圖像特征的統(tǒng)計、比較、分類,對敦煌莫高窟第275、268窟彌勒交腳圖像進行了考辨,深入而精確。此外,蘇金成先生傘而考察了現有的關于宋代水陸法會及水陸畫的文獻,進行了細致梳理分析,從而對宋代水陸畫的形制與圖像內涵以及水陸法會的演變及儀軌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與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