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錄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約500余年的詩歌305篇。最初稱作《詩》或《詩三百》,后因漢代儒者奉為經典,才稱為《詩經》。現存的《詩經》,據說是戰(zhàn)國時的毛亨和漢代的毛萇所傳,因此被叫做《毛詩》。若按作品的樂調不同,《詩經》可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指國風,就是各諸侯國的土樂,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wèi)、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十五個諸侯國的民歌,共160篇;雅是周王樂歌,分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共105篇;頌是朝廷祭祀鬼神和贊美功德的樂歌,分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共40篇?!对娊洝防锏淖髌穬热菔謴V泛,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祭祀:保存在大雅和“三頌”中的祭祀詩。大多是以祭祀、歌頌祖先為主,或敘述部族發(fā)生、發(fā)展的歷史,或贊頌先公先王的德業(yè)。被認為是周族史詩的《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五篇作品,贊頌了后覆、公劉、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業(yè)績,反映了西周開國的歷史。農事:《詩經》的時代,農業(yè)生產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有不少直接描寫農業(yè)生產生活和相關的政治、宗教活動的農業(yè)詩?!镀咴隆芬皇讛⑹隽宿r夫一年間的艱苦勞動過程和他們的生活情況,是農事詩中最優(yōu)秀的作品。攀宴饗:《詩經》中有些詩以君臣、親朋歡聚宴請為主要內容,反映了上層社會的歡樂、和諧,體現了周代初年靠血緣親緣關系、禮樂以及通過這些活動鞏固統治的目的。怨刺:大雅和小雅中有不少的詩篇反映了厲王、幽王時的賦稅苛重、政治黑暗腐朽、社會弊端叢生、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國風中的《魏風·伐檀》、《魏風·碩鼠》等詩或諷刺不勞而獲、貪得無厭,或揭露統治者的無恥與丑惡,在辛辣的諷刺中含有強烈的不平。這些被后人稱為“變風”、“變雅”的作品,是當時政治腐朽、社會黑暗的產物。戰(zhàn)爭和徭役:有些戰(zhàn)爭詩,從正面描寫了天子、諸侯的武功,表現了強烈的自豪感,充滿了樂觀精神。有的戰(zhàn)爭詩也寫出了征夫厭戰(zhàn)、思婦閨怨的情緒。愛情和婚姻:這個題材的詩作在《詩經》中比重很大、內容豐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戀、相思相愛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場面、家庭生活的婚姻家庭詩,還有表現不幸婚姻給婦女帶來的痛苦的棄婦詩。這些作品主要集中在國風中,是《詩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精彩動人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