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來,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一直堅信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時(0—13歲),記憶力非常好,應該把前輩的人生經驗、生活智慧記憶下來,牢牢地背記,并爛熟于心中。盡管還不理解其深刻含義,但是先記住,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有時機再反芻一樣,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理解能力也在成長,到了一定年齡自然醞釀發(fā)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領悟。如果在孩子該記憶、記憶力強的時候,不給他一些經典的東西儲存到腦子里,沒有“厚積”,怎么能“薄發(fā)”呢?怎么能融會貫通、觸類旁通呢?成人的記憶模式是“先理解,后記憶”,先理解分析才能記得住,有時還未必記得牢。孩子的記憶規(guī)律是這樣嗎?特別是七八歲以前的孩子!成人往往以自己的主觀感覺經驗,來想像小孩子也該像自己一樣記。實際不是這樣。特別是對于人文學科、藝術學科,孩子的記憶是整體性、混沌性和全息性處理信息的,這就是國際大腦心理學專家研究的右腦記憶模式。事實上千百年來,世界上有兩大民族一直用這種方式教育子孫后代,即猶太民族和中華民族。遺憾的是近百十年來,我們民族的這種教子學習模式一定程度上被質疑和否定了,我們迷失了方向,要把最簡單、科學和最有效的學習方法拋棄,沒了主見,只學會了人家說什么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