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前言
在進攻與防御之間——埃弗拉與《戰(zhàn)爭的原因》
大戰(zhàn)起源理論的突破——科普蘭與《大戰(zhàn)的起源》
解碼戰(zhàn)爭根源——肯尼思·N.沃爾茲與《人、國家與戰(zhàn)爭:一種理論分析》
走向和平——愛德華·卡爾與《20年危機(1919-1939):國際關系研究導論》
多維的摩根索——現實主義大師與其奠基之作《國家間政治:權力斗爭與和平》
結構現實主義的巔峰之作——肯尼斯·沃爾茲與《國際政治理論》
“天定命運”——米爾斯海默與《大國政治的悲劇》
軟力量制勝——約瑟夫·奈與《軟力量:世界政壇成功之道》
戰(zhàn)爭與和平的地理密碼——哈·麥金德與《歷史的地理樞紐》
邊緣地帶干預的和平——斯皮克曼與《和平地理學》
文明沖突論——塞繆爾·亨廷頓與《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結構現實主義的顛覆——溫特與《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
核時代的戰(zhàn)略選擇——謝林與《沖突的戰(zhàn)略》
國際體系中的武力與外交——克雷格和喬治與《武力與治國方略——我們時代的外交問題》
制度構建的邏輯——伊肯伯里與《大戰(zhàn)勝利之后:制度、戰(zhàn)略約束與戰(zhàn)后秩序重建》
探尋國際政治的變革之道——吉爾平與《世界政治中的戰(zhàn)爭與變革》
平衡地使用力量是大國制勝的法寶——保羅·肯尼迪與《大國的興衰》
國家衰落的國內根源——曼庫爾·奧爾森與《國家興衰探源:經濟增長、滯漲與社會僵化》
從制度看國家崛起——諾斯、托馬斯與《西方世界的興起:新經濟史》
在歷史中行走的國際體系——布贊、利特爾與《世界歷史中的國際體系——國際關系研究的再建構》
結構現實主義的挑戰(zhàn)之作——基歐漢與《霸權之后》
世界政治的新圖景——基歐漢和約瑟夫·奈與《權力與相互依賴》
觀念的力量——戈爾茨坦、基歐漢與《觀念與外交政策》
倡導均勢外交的扛鼎之作——基辛格與《大外交》
保持美國霸權的諫言——布熱津斯基與《大抉擇:美國站在十字路口》
全球治理的開山之作——羅西瑙與《沒有政府的治理》
全球化的最有力詮釋——赫爾德等與《全球大變革:全球化時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
國際合作理論的代表作——奧耶與《無政府狀態(tài)下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