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題在研究過程中,將實踐經驗與歷史反思有機結合,汲取歷代稅制改革與管理的精華,為當前稅制改革提供歷史借鑒。研究工作包括:一、查閱文獻資料,對我國古代稅收改革和管理有個全面深入的認識;二、研究近、現(xiàn)代稅制改革的情況,通過研究當時的社會階層,改革前后各個階層承擔稅負的比重的變化以及帶來的社會經濟影響,側面分析那個時期賦稅改革的必要性及意義;三、通過分析目前各個稅種對稅收收入的貢獻,調查企業(yè)、個人承擔稅負情況,掌握整個社會稅負水平及各個階層負擔稅收的情況,采取縱向和橫向對比的方式判斷今天稅收規(guī)模和結構的合理性;四、匯集文獻資料和調研資料,賦稅改革從古至今,總結每次稅改和管理相通之處,針對調研中目前稅制和管理存在的問題,從歷史視角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經過本科研組人員的共同努力,現(xiàn)已全面完成任務而付梓。 為了能夠比較全面而明了地把中國賦稅歷史概貌系統(tǒng)地反映出來,本研究結果共分成五第二十章寫出。前四篇闡述古代的賦稅演變,后一篇專門研究1840年以后近現(xiàn)代的稅收變革。為了方便閱讀,所選原文資料、難句、僻字,均在其后加以注解說明,不再作詮釋索引。夏歷紀年、中國古代度量衡等數(shù)字,依舊沿用漢字數(shù)字,注釋中公元紀年和計量等,則用阿拉伯數(shù)字。到近現(xiàn)代部分根據(jù)習慣則只用公歷,引用數(shù)字多用阿拉伯數(shù)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