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工業(yè)技術建筑科學區(qū)域規(guī)劃、城鄉(xiāng)規(guī)劃城市設計詮釋論

城市設計詮釋論

城市設計詮釋論

定 價:¥38.00

作 者: 劉生軍 著
出版社: 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城鄉(xiāng)規(guī)劃/市政工程 城鄉(xiāng)規(guī)劃與發(fā)展研究 建筑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112141869 出版時間: 2012-05-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238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詮釋”是論文對城市設計自身學科特性的描述。借助于詮釋學的理論知識,我們將包含在城市空間的一切社會文化現(xiàn)象,都視為富含意義的文本,城市或稱之為“似文本”。城市文本具有形態(tài)性和空間性,并且能夠呈現(xiàn)各個部分形態(tài)之間的固有關系(互文性)。城市設計的過程包含對城市文本的“理解”、“解釋”與“接受”的過程。在這里,“理解”是對城市文本的閱讀,“解釋”是指城市設計文本的分析研究,而“接受”則是城市設計的詮釋主體在創(chuàng)作活動中所采取的詮釋方法。簡言之,“詮釋”是對人們認知、書寫與表達城市這一能動過程的高度概括,是對城市設計學科內在結構與思維方法的系統(tǒng)總結。在哲學史中,現(xiàn)代的詮釋學、現(xiàn)象學和接受美學等哲學思想先后涌現(xiàn),彼此影響、各成體系。這些哲學思想對城市規(guī)劃和建筑科學的研究有著深遠的影響。“詮釋理論基礎”的形成是基于詮釋學、現(xiàn)象學和接受美學等理論知識所構成的理論體系的總稱。在這些哲學思想的影響下,當代城市設計表現(xiàn)出了強烈的詮釋學特征。詮釋學強調的歷史性、可理解性、可交流性、可對話性、不確定性、過程性、可參號陛以及多元意義等哲學思想有力地規(guī)定了城市設計的后現(xiàn)代主流傾向。與此同時,城市設計學科亦存在于詮釋學的哲學境遇之中,從詮釋學的角度來看,各個時期的城市設計理念受到了當時文化批判與社會思潮的影響,研究城市的歷史與文化作為經驗科學,詮釋和分析城市作品成為可能。因此,在深入挖掘城市空間意義的詮釋學內涵之后,城市設計詮釋理論試圖從美學與人文科學的領域探討人們認知空間的內在機制。城市設計詮釋理論或稱之為“城市空間詮釋美學”。對于城市的審美與認知主體——人來說,城市并不是唯物的客觀體,它的顯現(xiàn)、它的認知、它的表達,必須借助于人的感性活動。在人們的認知活動中,客體成為文本的所指,主體通過意象性去思考、理解和想象客體。城市客體對其詮釋者來說是“富有意義的形式”,城市(設計)文本形成了與城市客體的對象化結構。進而,人們通過城市(設計)文本與城市客體產生了積極的認識關系。此時,城市文本(似文本)和城市設計文本(真實的文本形式)形成了對城市客體的指稱功用的意義結構。在城市設計的實踐層面,當城市設計詮釋的這種科學的認識關系得以確認后,活躍在人文科學詮釋的方法論體系對城市設計學科的借鑒意義就凸顯出來了,包括語境分析、修辭分析、隱喻分析、心理意向分析、復雜性分析等方法都與城市設計的方法論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這樣,城市設計創(chuàng)作實踐的主體詮釋與城市設計理念層面的意義詮釋、城市設計表意過程的文本詮釋一起共同建構了注重形態(tài)概念、注重表意過程、注重創(chuàng)作實踐的不同階段的具有實踐性、應用性的城市設計詮釋理論的方法體系。通過對城市設計詮釋理論的研究,論文對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劉生軍所著的《城市設計詮釋論》建構了城市設計詮釋理論的研究框架。使得詮釋理論與城市設計的知識有著全面、系統(tǒng)的交叉,為城市設計詮釋理論的深入研究建立了理論基礎?!冻鞘性O計詮釋論》闡述了由詮釋情境—詮釋結構—詮釋維度所建構的詮釋思維范式,揭示了城市設計詮釋思維活動的內在特性。提出了從理念層面的意義詮釋(城市文本研究)、表意過程的文本詮釋(城市設計文本研究)和城市設計創(chuàng)作實踐的主體詮釋等三個方面的應用性研究層級。

作者簡介

暫缺《城市設計詮釋論》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課題研究背景 1.1.1 現(xiàn)實背景——我們如何敘述歷史 1.1.2 學科背景——美學與人文科學的研究 1.1.3 課題研究的必然性、目的與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概況 1.2.1 國外城市設計研究概況與文獻綜述 1.2.2 國內城市設計研究概況與文獻綜述 1.2.3 國內外詮釋學領域的文獻綜述 1.3 關于本文的研究 1.3.1 概念釋義 1.3.2 主要研究內容 1.3.3 論文創(chuàng)新點 1.3.4 主要研究方法 1.3.5 篇章結構框圖 第2章 詮釋學與詮釋理論構成 2.1 詮釋學的源與流 2.1.1 從科學主義到人文哲學 2.1.2 詮釋學的產生與發(fā)展 2.1.3 詮釋學的哲學流派 2.2 詮釋學理論基礎 2.2.1 審美領域的詮釋學意義 2.2.2 精神科學的理解問題 2.2.3 以語言為主線的詮釋美學 2.3 詮釋理論的其他構成 2.3.1 現(xiàn)象學和存在主義 2.3.2 接受理論與接受美學 2.3.3 科學修辭學與科學隱喻 2.3.4 文化與文化研究 2.4 本章小結 第3章 城市設計的詮釋情境 3.1 城市設計的詮釋語境 3.1.1 歷史性 3.1.2 語言學轉向 3.1.3 本體論與方法論 3.2 城市設計的詮釋語詞 3.2.1 審美體驗 3.2.2 間距化 3.2.3 移情作用 3.2.4 審美認同 3.3 城市設計的詮釋“語義” 3.3.1 本體論層面 3.3.2 認識論層面 3.3.3 方法論層面 3.4 本章小結 第4章 城市設計的詮釋結構 4.1 城市設計詮釋的認識論結構 4.1.1 城市設計詮釋的主客體結構 4.1.2 城市設計詮釋的意義結構 4.1.3 城市設計詮釋的循環(huán)結構 4.2 城市設計詮釋的邏輯結構 4.2.1 城市設計的定律詮釋 4.2.2 城市設計的動機詮釋 4.2.3 城市設計的功能詮釋 4.3 城市設計詮釋的審美結構 4.3.1 城市形態(tài)化的表層審美結構 4.3.2 城市文本化的中層審美結構 4.3.3 城市表現(xiàn)化的深層審美結構 4.4 本章小結 第5章 城市設計的詮釋維度 5.1 城市設計詮釋的空間維度 5.1.1 第一空間的客觀詮釋 5.1.2 第二空間的主觀詮釋 5.1.3 第三空間的辯證詮釋 5.1.4 城市設計的空間維思考 5.2 城市設計詮釋的意義維度 5.2.1 語形思維的城市設計 5.2.2 語義思維的城市設計 5.2.3 語用思維的城市設計 5.3 城市設計詮釋的類型維度 5.3.1 按城市設計詮釋主體的不同 5.3.2 按城市設計文本屬性的不同 5.3.3 按城市設計實踐層面的不同 5.4 本章小結 第6章 城市設計理念層面的意義詮釋 6.1 城市結構的文本分析 6.1.1 詮釋學的結構概念 6.1.2 城市結構的文本解構 6.2 城市形態(tài)的文本分析 6.2.1 形態(tài)概念及城市形態(tài)分析 6.2.2 城市形態(tài)的文本解構 6.3 城市實體的文本閱讀 6.3.1 實體(Mass)與內空(Space)的界定 6.3.2 實體秩序產生意義 6.3.3 實體秩序的閱讀方式 6.4 城市內空的文本表現(xiàn) 6.4.1 空白的概念及其意義 6.4.2 內空空白的表現(xiàn)方式 6.5 本章小結 第7章 城市設計表意過程的文本詮釋 7.1 城市設計文本的內涵界定 7.1.1 城市設計文本的創(chuàng)作領域 7.1.2 狹義的城市設計文本 7.1.3 廣義的城市設計文本 7.1.4 城市設計文本的審美形態(tài) 7.2 城市設計文本的自律性詮釋 7.2.1 具有自律性的文本結構 7.2.2 自律性“半成品”的文本成果特征 7.2.3 自律性“替代物”的文本創(chuàng)作形式 7.2.4 法定自律性的文本內在屬性 7.3 城市設計文本的表現(xiàn)性詮釋 7.3.1 具有表現(xiàn)性的文本結構 7.3.2 時間結構的文本表現(xiàn) 7.3.3 對話結構的文本表現(xiàn) 7.3.4 召喚結構的文本表現(xiàn) 7.3.5 烏托邦意義的文本表現(xiàn) 7.4 本章小結 第8章 城市設計創(chuàng)作實踐的主體詮釋 8.1 城市設計主體詮釋的語境分析 8.1.1 語境分析的方法論意義 8.1.2 語境分析的方法 8.1.3 政策分析與SwTs分析的方法比較 8.2 城市設計主體詮釋的修辭分析 8.2.1 修辭分析的方法論意義 8.2.2 修辭分析的方法 8.3 城市設計主體詮釋的隱喻分析 8.3.1 隱喻分析的方法論意義 8.3.2 隱喻分析的方法 8.4 城市設計主體詮釋的心理意向分析 8.4.1 心理意向分析的方法論意義 8.4.2 心理意向分析的方法 8.5 城市設計主體詮釋的復雜性分析 8.5.1 復雜性分析的方法論意義 8.5.2 復雜性分析的思維方式 8.5.3 復雜性分析的城市設計創(chuàng)作 8.6 本章小結 結論 附錄 索引 參考文獻 致謝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stefanvlieg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