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文化發(fā)展叢書:閩臺民居建筑的淵源與形態(tài)》介紹的是福建民居建筑最基本的單元是“一明兩暗”的住宅模式,由此發(fā)展為“四合中庭”、“三合天井”、“方圓土樓”、“土堡圍屋”和“竹筒屋”等平面類型。臺灣民居建筑最基本的單元是“一條龍”的住宅模式,由此擴展為“單伸手”、“三合院”、“四合院”、“多護龍合院”、“多院落大厝”和“街屋式”等平面類型。兩地民居都具有明顯的中軸對稱,圍繞廳堂組成不同的空間。建筑結構多采用穿斗式木構架與抬梁式木構架的有機結合,沿海民居外部圍護結構多采用紅(青)磚、方仔石或大牡蠣殼封壁外墻。屋頂采用硬山頂和懸山頂,大戶人家的屋頂正脊呈弧線曲線,向兩端起翹成燕尾脊,使用剪黏等技術來強化裝飾與色彩。比較海峽兩岸民居建筑,臺灣民居建筑在設計思想、平面布局、造型處理、細部構造及裝飾手法上仍承續(xù)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臺灣傳統(tǒng)民居幾乎是閩南、粵東傳統(tǒng)民居的移植。閩臺民居建筑的淵源與形態(tài)》以現存的閩臺民居建筑遺構為實證,綜合運用建筑、社會、歷史、語言、地理等學科的觀點和方法,分析研究并全面介紹了閩臺建筑文化的淵源、閩臺傳統(tǒng)民居的建筑形式和風格,資料翔實、圖文并茂,豐富和發(fā)展了中國建筑歷史和閩臺地方建筑史,具有史實資料收藏與學術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