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通史7:宋遼金元卷(下)》講述了10世紀中葉至13世紀初,中國封建社會經過唐末五代的長期戰(zhàn)亂之后,再次出現(xiàn)了相對和平統(tǒng)一的局面。在這期間,中原和江南地區(qū)先后建立了以漢族為主體的北宋與南宋王朝,在北方又先后出現(xiàn)了以契丹族為主體的遼朝及女真族的金朝。其中,契丹族的勢力一度南侵到中國北方原屬于后唐轄地的燕云一帶;金朝的軍隊則于1125年滅掉遼朝,占領了幾乎全部遼朝故地,又于次年消滅北宋政權,占領了淮河以北的廣大中原地區(qū)和關中平原,成為12世紀初至13世紀初北方最強大的割據政權。除遼、金之外,北宋仁宗明道元年(1。32年),盤踞在中國西北夏州一帶的黨項族,也在其首領李元昊的統(tǒng)領下,建立了西夏王朝。其轄地大體相當于今寧夏全境及甘肅、陜北、青海一部分的廣大地區(qū),成為西北地區(qū)的主要割據政權。興起于漠北草原的蒙古族則先后在工234年和1279年滅金朝和南宋,統(tǒng)一了全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版圖最為遼闊的元朝。在宋、遼、金、夏、元分治并峙時期,各個民族及其政權之間,除了間斷性的相互兼并征伐之外,和平相處的安寧局面也時復出現(xiàn),并且在大部分的時間里保持了和平發(fā)展的勢頭。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也進行著廣泛的交流,并通過這種交流及自身的改造,不斷地縮小彼此間的文化差距,增進了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大大強化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凝聚力和一體化的進程。因此,這一時期,既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南北朝割據時期,又被認為是繼盛唐之后的又一次經濟文化繁榮時期,其科技文化、學術與教育的成就,甚至在許多方面超過盛唐時代,受到歷代史家的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