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維德(Ovidius,PubliusNaso;公元前43~公元18)。古羅馬詩人。生于羅馬附近的蘇爾莫,卒于黑海邊的托彌。年輕時在羅馬學習修辭,對詩歌充滿興趣。曾三次婚配,第三個妻子出身名門,使他有機會進入上層社會,結交皇家詩人。公元1年發(fā)表《愛的藝術》,描寫愛的技巧,傳授引誘及私通之術,與奧古斯都推行的道德改革政策發(fā)生沖突。公元8年被流放到托彌。10年后詩人憂郁而死。詩人一生創(chuàng)作豐富。早期詩歌多是反映生活、愛情的哀歌體情詩。如第一部詩集《戀歌》中有包括21封虛擬情書的《列女志》以及《論容飾》、《愛的藝術》、《愛的醫(yī)療》等。公元7年完成的《變形記》,代表了作者的最高水平。該書用六音步詩行寫成,全詩共15卷,包括約250個神話故事。全書以編年體的形式,從創(chuàng)世寫到凱撒之死,奧古斯都繼位。故事人物有神話中的神,男女英雄和歷史人物。第一部分(第一卷)講述宇宙的創(chuàng)立及黃金、白銀、青銅、黑鐵四個時代。第二部分(第二至十一卷)是神話英雄故事。第三部分(第十二至十五卷)為歷史故事。作品集希臘羅馬神話之大成,每一個故事都生動有趣,穿插巧妙,而所有故事都始終圍繞“變形”的主題,以闡明“世界一切事物都在變易中形成”的哲理。作者把神、人一視同仁,對他們采取了不恭不敬的態(tài)度,旨在借神的變形表達事物不斷變化的道理,表達世界從混亂走向文明、羅馬從建城到帝國強盛、人類在不斷進步的深刻內涵,從而表明凱撒的統(tǒng)治不能永久,奧古斯都的登位才是順應時代的需要。此后創(chuàng)作的《歲時記》,因流放只完成前6卷,內容多反映羅馬宗教節(jié)日、祭祀儀典和民間風情,具有一定史料價值。公元8年他被流放后,心情憂郁,生活凄苦,寫下《哀歌》5卷和《黑海零簡》4卷:前者反映流放的生活感受,表達孤寂、怨悔的心情,后者多為懇求皇帝寬恕的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