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榮寶,字袞甫,號太玄,江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天資穎異,至性過人。九歲畢群經,十六歲人南菁書院,隨定海黃元同先生游,銳意于章句訓詁之學,治《公羊春秋》及三家《詩》。又性嗜沉博絕麗之文,尤好揚子《法言》,隨筆箋記,積稿成帙。年二十舉元和縣拔貢生,戊戌(1898)朝考,用七品小京官簽分兵部。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人寇,京師糜沸,汪榮寶以國勢陵夷,非墨守舊聞所能匡救,遂入南洋公學為特班生。1901年赴日游學,先后在早稻田大學、慶應義塾等校學習東西歷史,旁及政法。歸國后仍官兵部,并任京師譯學館教員,講授近代史。1908年任民政部右參議,后遷左參議、左丞,并兼職于修訂法律館與憲政編查館。1910年任資政院敕選議員。1911年任協(xié)纂《憲法》大臣,兼《法令全書》總纂,其時朝廷官制、法律草案等多出其手。武昌起義后,汪榮寶復為袁世凱起草南北交涉諸電稿及《優(yōu)待清室條件奏稿》等文件。民國初年,任臨時參議院議員、國會眾議院議員。1915年參與起草《中華民國憲法》,即所謂“天壇憲法”者。后出任中國駐比利時、瑞士等國公使,1922年至1931年擔任中國駐日本公使達十年之久。1931年辭職,專事著書立說,迄1933年去世,著述不輟,計有《清史講義》、《法言義疏》、《汪榮寶日記》、《新爾雅》(與葉瀾合編)等。其后人整理其遺詩,編為《思玄堂詩集》,其往來奏電亦已經人整理刊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