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題史系列叢書:中國戲曲史》試圖從民俗文化的角度剖析中華戲曲,從而展示以往未曾涉及或探之不深的研究領域,它至少有兩個突出特色。首先,它提供了從文化范疇審視戲曲的角度。戲曲的源頭可以追溯到人類始原文化,它曾經是中華文化一種最初形式的體現(xiàn),隨后,它一直生生不息地流傳下來,把豐富的原始信息涵括在它一些古老的遺傳支裔里。那些和萬物有靈的原始巫鬼信仰相聯(lián)系的民間宗教祭祀活動中的祭神戲劇的演出,與民眾一年中的生活息息相關,緊密相連,它們成為《中國專題史系列叢書:中國戲曲史》論述的必然內容。明清以后戲曲成為民俗文化的突出代表,看戲成為普通民眾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這種情景也在《中國專題史系列叢書:中國戲曲史》中得到充分展現(xiàn)。當然,為戲曲作志不是寫文化史,《中國專題史系列叢書:中國戲曲史》的主要目標還是描述戲曲本體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各種文化現(xiàn)象,只是在論述的角度上稍微有所偏重而已。其次,當我們從這個特定的視角切入,就突然發(fā)現(xiàn)了許多令人感興趣的研究死角,以往戲曲史書里所忽視或限于體例不能正視的問題,都以正面突出的放大的形式體現(xiàn)出來,例如它重新提出了戲曲的傳播問題、活動方式問題、演出方式問題等等。它們涉及到作為文化范疇的戲曲的全方位的景觀,包括演出、劇團、藝人、戲曲的生存方式、戲曲對社會生活的參與等種種內容,而不只是把筆觸停留在戲曲文學作家和劇本上面。當然,如果把這些問題在書中一一展開,就會發(fā)覺其內涵過于豐富,遠遠不是這本字數(shù)限制在三十萬字的書所能夠承載的了,因而許多問題還僅僅只是提出和概略論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