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緊扣藝術院校的教學實際,旨在提高教學質量的環(huán)節(jié)過程中發(fā)揮教材實際的功能作用。在以下幾方面形成自身的鮮明特色。第一,主體內容結構簡明扼要而門類相對齊全。本教材力圖站在歷史文化的角度,以文化視域的高度與寬度來審視中國美術史,突出各歷史時期中最有成就、最突出、最富創(chuàng)造性的美術門類、美術遺跡、美術家、美術作品。如在各章節(jié)中突出原始社會的彩陶、巖畫,夏商西周的青銅工藝、漢字藝術,秦漢的雕塑、畫像石、畫像磚、秦漢璽印,魏晉南北朝的佛教美術,隋唐的人物畫,宋元的山水畫,明清的花鳥畫、諸多流派、民間木版年畫,近代的地域美術等。這些內容在本書體例中處于主要層面,著墨多,論述較為詳細。同時,在概述部分和具體闡述中,除描述美術自身發(fā)展外,盡量揭示美術與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習俗等之間的關系;并保留更多門類。第二,本教材不同于現(xiàn)在流行的其他多種教材。美術史體系里有繪畫、雕塑、書法篆刻、建筑、工藝美術等幾大門類。本教材在突出繪畫、雕塑、書法篆刻三大主要門類的前提下,盡量保留更多的具有時代、地域等特色的如建筑、工藝及其子門類;而且,采取相對靈活選擇的方法來實現(xiàn),有的門類及子門類以其特性只納入部分章節(jié),并不在所有章節(jié)中面面俱到,這樣做到主次有序。比如原始時期的建筑、隋唐的唐三彩、明清的工藝美術等。這與時下三種教材不同。一是體大思精、結構、內容完備者;二是按固定的幾大門類模式貫穿一致者;三是不含書法篆刻門類者。前兩種與我們的課程性質及相關限定不相契合;后一種在中國美術內在邏輯關聯(lián)上不夠完整。本教材納入書法篆刻的一些重要內容,不僅僅因為“書畫同源”的共識,更重要的是,若沒有對中國書法篆刻藝術及其精神具有較好的認知體會,就不大可能對中國前言美術史有更全面、深刻、到位的理解和認識。更何況宋元明清有那么多詩書畫(乃至印藝)修養(yǎng)全面的“文人畫”藝術家,這在中國美術后期歷史上完全是不可或缺的。第三,凸顯美術史上充滿創(chuàng)造意識、極有創(chuàng)造性的美術遺跡、美術品類、藝術家、經典作品等,剖析其藝術特征、材質、表現(xiàn)手法、審美價值等,彰顯中國美術史中的創(chuàng)造特性,這貫穿于美術史的各個門類之中,用以啟迪學子們的創(chuàng)造心智。這是縈繞于著者腦際強烈而鮮明的寫作意識。第四,注重知識、觀點的新穎性和確定性。撰寫中所涉內容盡量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時,因為教材特性和篇幅所限,論述中不討論學術界有爭議的論題。第五,在媒介技術手段空前發(fā)達的今天,盡量多地使用圖片,運用圖片的直觀效果,有的還附以簡要的賞析文字,使教材具有圖文并茂的視覺記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