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是近代中國政壇上舉足輕重的關鍵人物。他一生少年解元、青年探花、中年督撫、晚年宰輔,且有著一系列耀眼的實績:打敗法軍的入侵、督建貫穿中國南北的大鐵路,創(chuàng)辦亞洲最大的漢陽鋼鐵廠。為謀求中國的富強,他嘔心瀝血大刀闊斧地干了一輩子。為調和東西方文化的嚴重沖突,他并試圖建立一種新型的文化構架——“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然而,直到瞑目的那一天,他也沒有看到國家富強的影子。 【唐浩明談如何定位張之洞】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一批又一批的愛國志士,不愿意看到國家因貧窮落后以至于滅亡,他們一直在尋找中國富強的道路,這里似乎有一條最引人注目的主線:即向西方學習。其中,張之洞的洋務事業(yè)也就是為國家徐圖自強而作的艱苦卓絕的努力之一。而張之洞本人,雖然他是一個視仕宦為生命、鐵心忠于朝廷、缺乏“現代化”意識、滿腦子儒家禁錮的封建官僚,但他同時也是一個視國事為生命、一心為國家效力的愛國士人,一個順乎時代潮流、且不失遠見卓識的高級官員。在這段救亡圖存的歷史中,他犯下的惟一過錯是:他失敗了……這與其說是他個人的悲劇,不如說是那個時代中國的悲劇?! 咎坪泼髡剟?chuàng)作源起】中國洋務運動本是學習西方技術、富國強民的好事,為什么50年間規(guī)模甚小、挫折甚多、收效甚微?我的目的是探索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在與西方接觸的過程中的國情和民族心理。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國現代化進程如此步履維艱?選擇了張之洞托起的那個時代,是因為這位大人物在洋務運動中不僅有理論、有實業(yè),他個人還有多姿多彩的傳奇一生。回到晚清,翻開這一頁離我們并不太遠的歷史,重新審視張之洞及其失敗的洋務事業(yè),是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和觀照性的…… 【唐浩明談洋務運動失敗原因】一是張之洞的洋務局廠是衙門,而并非是企業(yè),各部門的負責人大多是候補官員,并不懂技術,并且衙門習氣嚴重:程序繁多、講排場、無效率、無責任心,推諉敷衍、人浮于事,甚至裙帶風盛行。二是辦事大手大腳,沒有打好經濟賬,生產的產品質量不是最優(yōu),價格卻幾乎最高,自然沒有市場。三是張之洞沒有吸取他人集商股、官督商辦的形式,而是堅持用官辦,結果越辦越虧,到最后不得已才轉給了商辦,但已經難以扭虧為盈了??偟膩碚f,張之洞在辦洋務局廠一事上,用心雖好,但收效甚微,也不怪辜鴻銘說:“只有模樣,沒有精神?! 咎坪泼髡勑≌f封筆之作《張之洞》】張之洞比《曾國藩》更深刻,《曾國藩》更多地是從政治學、傳統(tǒng)文化層面來表現主人公,《楊度》描述的是主人公復雜的精神世界,《張之洞》則兼而有之。此外,《張之洞》在小說的結構布局、故事安排、人物設計、文字錘煉上也有進步。大的飛躍沒有,但在小說的精致、成熟上一部勝似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