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吶喊》是魯迅的第一本小說集,共收魯迅于1918年—1922年所作小說十五篇(1930年第十三版起抽去其中的《不周山》)、《自序》一篇。結集出版前,這十五篇小說分別刊登于《新青年》、《新潮》、《小說月報》、《晨報副刊》等報刊雜志。
1918年,新文化運動正值高峰。此前一直在“S會館”里“鈔古碑”的魯迅,因為和老朋友“金心異”(錢玄同)的一場關于“鐵屋子”的談話而“終于答應他也做文章了,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記》?!鼻摇皬拇艘院?,便一發(fā)而不可收,每寫些小說模樣的文章,以敷衍朋友們的囑托,積久就有了十余篇”。1922年,五四大潮漸落,新文化陣營也已出現分化。魯迅應陳獨秀之邀,將之前的小說結集出版。并因為“或者也還未能忘懷于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于前驅”的緣由而“稱之為《吶喊》”。
初版《吶喊》由北京大學新潮社于1923年8月印行,列為“文藝叢書”之一。封面深紅色,正中偏上有一黑色長方框,其內上印“吶喊”,下印“魯迅”,皆為宋體鉛字。第三版起,《吶喊》改為“烏合叢書”之一,由北京北新書局出版(第十版起改為上海北新書局出版)。第四版起,封面書名“吶喊”及其下著者“魯迅”均改為魯迅自書的帶有隸意的美術字。
從1930年第十三版起,《吶喊》抽去《不周山》(后改題為《補天》編入《故事新編》)。相較之前,抽去《不周山》的《吶喊》的封面和版式均未發(fā)生變化,只是正文頁碼由272頁減至254頁。第十三版印行后,誤植較多。為此,魯迅專門寫了《〈吶喊〉正誤》兩頁進行校改。但遺憾的是,其后直至1936年魯迅逝世前的各版《吶喊》并未依《〈吶喊〉正誤》進行挖改,仍存在大量誤植。
現在保存下來的魯迅《吶喊》的手稿(不計《不周山(補天)》),只剩下《阿Q正傳》殘稿一頁,內容為《阿Q正傳》第六章,由“第六章從中興到末路”至“第二天便傳遍了全未莊。人人都愿意知道現”。
本書以魯迅生前最后一版即第二十三版《吶喊》為底本,校以手稿、初刊、初版及《〈吶喊〉正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