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紀錄片的概念與類別
第一節(jié) 多義的概念和可能的類別
一、多義的概念
二、可能的類別
第二節(jié) 中國紀錄片的命名過程和稱謂變化
一、20世紀80年代幾種紀錄片稱謂的來源
二、紀錄片稱謂的恢復過程
三、中外概念的對接與影響
第二章 社會屬性、政治化與意識形態(tài)特征
第一節(jié) 政治的“理想之眼”:由維爾托夫說起
第二節(jié) 社會屬性、政治化與意識形態(tài)
第三節(jié) 政治化與藝術化:以里芬斯塔爾的紀錄片為例
第三章 真實的實踐與虛構的意義
第一節(jié) 基于感知的真實與紀實主義
第二節(jié) 真實的不同實踐
一、技術的前提
二、以“觀察一旁觀”為核心的創(chuàng)作觀念
三、以“激發(fā)一干預”為核心的創(chuàng)作觀念
四、“新紀錄電影”的“雜糅”與“融合”
第三節(jié) 虛構的意義與真實再現
第四章 紀錄片拍攝對象的屬性
第一節(jié) 尋找拍攝對象
第二節(jié) 擬劇理論作為分析工具
第三節(jié) 拍攝對象重新塑造角色的形式
第四節(jié) 拍攝者與拍攝對象的情感關系
第五章 紀錄片攝影的行為機制
第一節(jié) 敘事性構思和即時性
第二節(jié) 攝影與照明
第三節(jié) 攝制組的團隊工作與動力學
第六章 紀錄片的同期錄音及配樂
第一節(jié) 同期錄音的特征與設計方案
第二節(jié) 紀錄片的配樂
第七章 紀錄片的剪輯
第一節(jié) 剪輯的基本方式
第二節(jié) 時空與結構
一、作為觀念的“被禁用的蒙太奇”
二、時空結構的方式
第三節(jié) 敘事視角
一、全知敘事視角
二、限制性敘事視角
三、自傳體與私紀錄:一種自我的視角
第八章 匯編(文獻)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
第一節(jié) 人物文獻紀錄片的素材處理
一、素材開發(fā)的創(chuàng)新思維
二、關于素材資料的真實性問題
第二節(jié) 口述歷史紀錄片
一、口述歷史的基本形式
二、口述歷史的方法與內涵
第三節(jié) 阿倫雷乃的《夜與霧》
一、歷史情感的復雜性與豐富性
二、結構形式、時空要素與色彩對比
三、記憶的深度:恢復與重建
第九章 道德困境和倫理風險
第一節(jié) 交流的倫理價值
第二節(jié) 倫理控制的方式
第三節(jié) 不傷害原則的悖論
第十章 電視紀錄片的發(fā)展過程與價值取向
第一節(jié) 紀錄片欄目的定位及實現路徑
一、欄目定位的考量因素
二、動態(tài)的定位調整和執(zhí)行的實現路徑
三、敘事的方式與故事化定位
第二節(jié) 欄目紀錄片的時段編排
第三節(jié) 科技傳播與科技類電視節(jié)目
第四節(jié) 現實類紀錄片的存在方式與價值取向
第十一章 基于模塊設計的紀錄片創(chuàng)作教學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