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嬗變:從“雕塑1994”到“雕塑2012”看中國當代雕塑的演化》以“雕塑1994”和“雕塑2012”兩個展覽中作品語言所呈現(xiàn)出的變化為主體線索。其中涉及隋建國等五位雕塑家18年來具有影響力和代表性的作品的演化歷程,以及與此時期形成對比研究的雕塑現(xiàn)象和語言變化。
語言的嬗變,不僅涉及作品語言形式的方面,更涉及在此形式下隱含的問題意識、觀念與創(chuàng)作方法的轉變。
整體概括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20世紀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期,使用現(xiàn)代主義雕塑語言,表現(xiàn)為存在主義的象征方法。通過表現(xiàn)、隱喻、象征來傳達個體觀念。
第二階段,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更多關注符號學、社會學語義,以及雕塑可能介入當代文化的價值。同時使用反形式、解構的方法。
第三階段,2000年中后期,雕塑語言逐漸過渡到對“材料”“物性”等雕塑本體語言的重新深入。表現(xiàn)為現(xiàn)代主義精神的回歸,對抽象、純粹、本體的追求與當代觀念價值的融合,構成新的語言觀。同時形成一系列新的創(chuàng)作方法,不局限于固定的形式表層語言。伴隨著對材料語言的持續(xù)擴展,以“非形式”“無形式”逐漸替代之前的反形式語匯。尊重物體與人“自在”的價值,對雕塑本體語言研究的持續(xù)深入,將會形成一種更為本源和內在的語言觀念,即元語言,雕塑語言的語言。需要強調的是,它不是一種普世價值觀、循環(huán)論,而是中國當代雕塑發(fā)展到今天,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成長起來的一代人的個人價值和精神性與當代文化及觀念嫁接的產物,以及由此形成的作品語言的表述。
把兩次具體的展覽作為文章討論的時間節(jié)點和事實材料依據,試圖以點窺面,分析、概括中國當代雕塑從20世紀80年代末期至今的語言演化趨向,由此勾勒出中國當代雕塑發(fā)展的一條重要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