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緒論
第一節(jié) 光緒朝災荒與社會研究的學術回顧
一 災荒史研究的階段性發(fā)展
二 光緒朝災荒與社會研究取得的主要成就
三 現有研究的不足與本書的目標
第二節(jié) 研究方法、基本框架和創(chuàng)新點
一 研究方法
二 基本框架
三 創(chuàng)新點
第一章 光緒朝(1875-1908)災況概覽
第一節(jié) 光緒朝自然災害的種類和頻次
一 自然災害種類多
二 自然災害發(fā)生的頻率高
第二節(jié) 光緒朝自然災害的時空分布
第三節(jié) 光緒朝自然災害的破壞強度
第二章 光緒朝荒政的制度運作及發(fā)展困境
第一節(jié) 清代“荒政”簡介
一 備荒
二 救荒和恢復生產
第二節(jié) 光緒朝荒政舉措及其社會影響
一 光緒朝荒政舉措及效果
二 光緒朝荒政的制度性缺陷
第三節(jié) 光緒朝荒政失控的社會政治經濟原因
一 封建國家中央集權的政治權力日漸衰微
二 國家財政匱乏
三 吏治嚴重腐敗
第三章 光緒朝救荒機制的近代轉型
第一節(jié) 近代義賑的興起與發(fā)展
一 義賑的緣起
二 近代義賑的興起與發(fā)展
第二節(jié) 近代義賑興起的社會歷史背景
一 官賑不力客觀上為近代義賑的興起讓出了活動空間
二 傳統(tǒng)慈善機構慈善活動的傳承
三 近代東南地緣共同體的形成——近代義賑興起的支點
四 西方傳教士對華賑災活動的影響和刺激
五 帶有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yè)和企業(yè)家群體的參與
六 近代傳播媒介的出現
第三節(jié) 近代義賑對傳統(tǒng)民間賑濟的超越
一 募捐和賑濟范圍的差異性
二 技術手段的差異性
三 賑災地位的差異性
四 賑災性質的差異性
五 組織形式的差異性
六 工作程序的差異性
七 價值取向的差異性
八 救濟理念的差異性
第四節(jié) 近代義賑對傳統(tǒng)救荒機制的制度性沖擊
一 近代義賑的社會效果
二 近代義賑對傳統(tǒng)救荒機制的沖擊
三 近代義賑的經驗啟示和局限性
第四章 光緒朝自然災害與社會危機
第一節(jié) 光緒朝自然災害與人口變遷
一 光緒朝自然災害與人口的增減
二 光緒朝自然災害與流民潮
三 光緒朝自然災害對人口結構和災民素質的影響
第二節(jié) 光緒朝自然災害與社會經濟
一 使封建國家的財政愈顯拮據
二 光緒朝自然災害對農業(yè)經濟的嚴重破壞
三 光緒朝自然災害對商業(yè)貿易的影響
第三節(jié) 光緒朝自然災害與社會沖突
一 光緒朝因災引發(fā)的社會沖突概況
二 光緒朝因災引發(fā)的社會沖突類型
第五章 光緒朝各政治派別災荒觀探析
第一節(jié) “天象示警”的傳統(tǒng)災異觀的延續(xù)
第二節(jié) 清流派“重本”、“恤民”的災荒觀
一 清流派關于災因的認識
二 清流派關于防災救荒的務實性建議
第三節(jié) 洋務派“師夷”特色濃厚的災荒觀
一 洋務思想家對傳統(tǒng)災異觀的批判
二 洋務派對于中國災荒成因的認識
三 洋務派關于防災救荒的荒政主張
第四節(jié) 戊戌維新派“維新”特征突出的災荒觀
一 維新派關于中國災荒成因的揭示
二 戊戌維新派對于解決中國災荒問題的思考
第五節(jié) “標本兼治”——資產階級革命派的災荒觀
一 資產階級革命派對近代中國災因問題的深入思考
二 資產階級革命派關于祛災除荒的遠見卓識
三 對資產階級革命派災荒觀的簡單評析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