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論衡”自序
一 佛學與學佛
二 孔穎達《周易正義》與佛教
(一)緒論
(二)三教講論
(三)參用佛義
(四)斥佛之誤
三 成玄英《莊子疏》與佛教
(一)與郭象注不同的第一部道教莊子解
(二)成玄英注疏諸書所顯示的兩個方向
(三)由其吸收佛學看唐初道教義理之新發(fā)展
(四)由其貶抑儒家論成疏之詮釋情境與策略
(五)成玄英治身與治國合一的理論結構
四 唐代的文人與佛教
(一)文人與佛教關系
(二)文人的儒佛關系
(三)文人的佛道關系
(四)有待健全的論域
五 李商隱與佛教
(一)李商隱學佛的經過
(二)李商隱學佛的原因
(三)李商隱與僧佛有關的詩作
(四)結語
六 晚唐的禪宗與道教
(一)論易卜
(二)談鬼神
(三)說心通
(四)參同契
(五)唐末禪宗發(fā)展史的一種解釋
七 釋“學詩如參禪”——兼論宋代詩學之理論結構
(一)本文研究之觀點與方法
(二)宋代詩學之理論結構
(三)轉識成智的幾種途徑
八 袁中郎的佛教與文學
(一)不被人知的袁中郎
(二)參究人天性命之學
(三)受用處在破執(zhí)任性
(四)不拘格套獨抒性靈
(五)才性生命的轉向與修持
(六)鼓吹西方彌勒凈
(七)端重自守以歸平常
(八)對袁中郎之再認識
九 攝道歸佛的儒者:焦竑
(一)運用道藏
(二)詮釋道經
(三)反對仙道
(四)修性養(yǎng)生
(五)復命歸根
(六)攝道歸佛
(七)三教歸一
(八)克己復禮
(九)攝情歸性
(十)死生情切
十 蕅益智旭唯識學發(fā)隱
(一)復雜的歷史形象
(二)唯識觀心之法門
(三)通別兼圓的唯識
(四)以漸修矯治禪弊
(五)真常心與阿賴耶
(六)性相融合的宗旨
(七)思想史的意義
十一 達摩《易筋經》論考
(一)少林武術不出于達摩
(二)少林武術不本于佛教
(三)《易筋經》乃道教導引內功
(四)援道入佛的新典范
(五)仙佛武學的路向與疑難
(六)《易筋經》的流傳與誤解
十二 人間佛教的開展
(一)人間的佛教
(二)失敗的運動
(三)佛教現代化
(四)當代新佛教
(五)超越現代化
十三 佛教模式與企業(yè)管理
(一)新萌芽的關系
(二)企業(yè)內部統(tǒng)整
(三)建構企業(yè)精神
(四)志業(yè)生涯規(guī)劃
(五)可期待的未來
十四 佛學義理與企業(yè)管理
(一)佛學的管理學比附
(二)佛教的現代性依附
(三)現代化及超越現代化
(四)佛學義理對現代的意義
十五 佛教的非營利事業(yè)管理及其拓展性
(一)兩種管理學
(二)非營利事業(yè)管理
(三)向非營利事業(yè)學習
(四)自主的非營利管理學
(五)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