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作者司馬遷,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人。生于漢景帝中元五年,大約卒于漢武帝征和三年。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在漢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負責管理皇家圖書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歷法。司馬談打算編寫一部通史,愿望沒有實現(xiàn)就死去了。臨死的時侯,囑咐司馬遷完成他未竟的事業(yè)。司馬遷幼年時就很刻苦,十歲開始學習當時的古文,后來跟著董仲舒、孔安國學過《公羊春秋》、《古文尚書》。漢武帝元朔三年,司馬遷二十歲,滿懷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到處考察古跡,采集傳說。通過對歷史遺跡和西漢建國前后的史實的實地調查,司馬遷開闊了胸襟,增長了知識,為后來編寫《史記》作了很好的準備。司馬談死后,司馬遷承襲父職,做了太史令,有條件看到大量的圖書文獻和國家檔案,這對司馬遷編寫《史記》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條件。1漢武帝太初元年,司馬遷開始編寫《史記》。天漢二年,李陵率兵隨李廣利出擊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向司馬遷詢問對李陵的看法,于是,司馬遷說,李陵投降,是因為眾寡不敵,又沒有救兵,責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漢武帝認為司馬遷有意替李陵回護開脫,貶責漢武帝的愛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于是,把司馬遷投進監(jiān)獄,處以腐刑。三年后他被赦出。2中華第一史《史記》必讀理由: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史學書展示和構筑中華文明的杰作跨越文史界的不朽巨著治國安邦、為人處世的最佳教科書不讀《史記》,難以深刻了解中國人思想的根蒂之所在全書包括本經、表、書、世家和列傳,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本經”除《秦本經》外,敘述歷代最高統(tǒng)治者帝王的政跡;“表”是各個歷史時期的簡單大事記,是全書敘事的聯(lián)絡和補充;“書”是個別事件的始末文獻,它們分別敘述天文、歷法、水利、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發(fā)展和現(xiàn)狀,與后世的專門科學史相近;“世家”主要敘述貴族侯王的歷史;“列傳”主要是各種不同類型、不同階層人物的傳記,少數(shù)列傳則是敘述國外和國內少數(shù)民族君長統(tǒng)治的歷史?!妒酚洝肪褪峭ㄟ^這樣五種不同的體例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配合補充而構成了完整的體系。它的記事,上自皇帝,下至武帝太初(前104——101)年間,全面地敘述了我國上古至漢初三千年來的的政治、經濟、文化多方面的歷史發(fā)展,是我國古代歷史的偉大總結。3毛澤東對其評價是:中國有兩部大書,一曰《史記》,一曰《資治通鑒》,都是有才氣的人在政治上不得意的境遇中編寫的??磥砣耸茳c打擊,遇點困難,未嘗不是好事。當然這是指那些有才氣又有志向的人說的。沒有這兩條,打擊一來,不是消沉,便是胡來,甚至去自殺,那便是另當加緊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