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中國傳統(tǒng)紡織概述
第一節(jié) 紡織原料
一、蠶絲纖維
二、麻葛纖維
三、毛纖維
四、棉纖維
第二節(jié) 紡織的技術過程
第三節(jié) 中國紡織的文化意義
一、中國紡織與語言學
二、中國紡織與文學
三、中國紡織與美術
四、中國紡織與禮儀
五、中國紡織與風俗
第四節(jié) 中國紡織的發(fā)展階段
一、古典體系
二、傳統(tǒng)體系
三、工業(yè)體系
第一章 史前的紡織文化
第一節(jié) 蠶桑絲織的起源
一、關于蠶桑文化起源的傳說
二、絲織品起源的考古學證明
三、絲織品起源的文化契機
第二節(jié) 葛麻類纖維的使用
一、葛布
二、大麻布
三、苧麻布
四、茴麻
第三節(jié) 皮毛類材料的利用
第二章 商周時期的紡織文化
第一節(jié) 商周紡織生產概況
一、商代的紡織生產機構與形式
二、西周的紡織生產機構與形式
三、東周紡織生產的機構與形式
第二節(jié) 商周時期的紡織生產區(qū)域
一、蠶絲生產區(qū)域
二、麻類纖維的生產區(qū)域
三、葛類纖維的生產區(qū)域
四、皮毛的生產區(qū)域
第三節(jié) 商周紡織考古發(fā)現
一、商代的絲麻織品
二、西周的絲麻織品
三、東周的絲麻織品
四、商周的毛織品
第四節(jié) 商周紡織技術
一、養(yǎng)蠶技術
二、繅絲工藝技術
三、毛紡技術
四、織造機具
五、練染工藝
第五節(jié) 商周時期的紡織品種
一、平紋類織物
二、絞經類織物
三、綺
四、錦
五、緙毛
六、編織物
七、刺繡
第六節(jié) 商周時期的織繡圖案風格
一、幾何紋
二、龍鳳及動物紋樣
第七節(jié) 早期絲綢之路
第三章 秦漢時期的紡織文化
第一節(jié) 秦漢紡織生產概況
一、紡織生產區(qū)域
二、官營織造與民間生產
三、紡織與社會政治經濟
第二節(jié) 秦漢紡織考古發(fā)現
一、秦代紡織品的發(fā)現
二、漢代紡織品的發(fā)現
第三節(jié) 秦漢時期的紡織生產技術
第四節(jié) 秦漢時期的紡織品種
一、平紋經錦
二、絨圈錦
三、羅
四、綺
五、印花織物
六、刺繡
第五節(jié) 秦漢時期的織繡藝術
一、嘉氣祥云
二、云氣動物紋
三、其他絲織品紋樣
第六節(jié) 絲綢之路與紡織文化交流
一、陸上絲綢之路的走向
二、絲綢之路與沿線各國的紡織品貿易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紡織文化
第-節(jié) 魏晉南北朝的紡織生產概況
一、紡織生產區(qū)域
二、紡織品賦稅
三、官營織造與民間生產
第二節(jié) 魏晉紡織考古發(fā)現
一、玉門花海墓地
二、營盤墓地
三、山普拉墓地
四、扎滾魯克墓地
五、吐魯番阿斯塔那與哈喇和卓墓地
第三節(jié) 魏晉南北朝的紡織生產技術
一、蠶桑技術
二、織造技術
三、染色技術
第四節(jié) 魏晉南北朝的紡織品種九
一、織錦
二、綾和綺
三、織成
四、紗、觳、羅
五、毛織物
六、刺繡
七、絞纈和蠟纈
第五節(jié) 絲綢之路與紡織藝術
一、新型圖案題材的出現
二、新的圖案組合方式
三、織物上聯珠紋的出現
四、紡織品上的西方神祗
第五章 隋唐五代的紡織文化
第-節(jié) 隋唐五代的紡織生產概況
一、紡織生產區(qū)域
二、紡織生產形式
三、政府對紡織品的征斂和消費
第二節(jié) 隋唐五代紡織考古發(fā)現
一、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與哈喇和卓的發(fā)現
二、青海都蘭吐蕃墓的發(fā)現
三、陜西法門寺的發(fā)現
四、甘肅敦煌的發(fā)現
第三節(jié) 隋唐五代紡織生產技術
一、從蠶桑到制絲
二、絲織技術
三、染色與色彩
第四節(jié) 絲織品的種類
一、織錦
二、緙絲、絣、綢及其他色織物
三、綺綾紗羅暗花織物及簡單織物
四、染纈與印花
五、刺繡
第五節(jié) 唐代紡織品圖案
一、西來風格的流行
二、花卉團窠與陵陽公樣
三、折枝和纏枝花鳥的興起
第六節(jié) 紡織品貿易和絲綢之路
一、國內的紡織品貿易
二、與吐蕃之間的絲織品贈賜與貿易
三、從中亞到歐洲的絲綢之路
四、海上絲綢流通
五、絲綢之路將絲織生產技術傳播到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