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緒論1.1神奇的微生物1.1.1微生物對人類的危害1.1.2微生物是人類的朋友1.2微生物及微生物學1.3微生物的發(fā)現及微生物學的建立與發(fā)展1.3.1一個難以認識的微生物世界1.3.2微生物的發(fā)現及微生物學的建立與發(fā)展1.4微生物的特點第2章細菌2.1細菌的形態(tài)構造2.1.1細菌的概念2.1.2細菌的形態(tài)2.1.3細菌的基本構造2.1.4細菌的特殊構造2.1.5細菌的營養(yǎng)、繁殖2.1.6藍細菌2.2細菌與人類2.2.1 細菌與人類健康2.2.2細菌與農業(yè)2.2.3 細菌與工業(yè)2.2.4細菌與能源2.2.5細菌與環(huán)境保護2.2.6藍細菌對環(huán)境和人類的影響2.3有益細菌的利用與有害細菌防控2.3.1 有益細菌的利用2.3.2有害細菌防控2.3.3微生物的抗藥性第3章放線菌3.1放線菌基本特征3.1.1 放線菌的形態(tài)、結構3.1.2放線茵的營養(yǎng)、繁殖3.2放線菌與人類3.2.1 放線茵與人類醫(yī)藥工業(yè)的關系及常見代表種3.2.2鏈霉素生產過程第4章支原體4.1支原體基本特征4.1.1 支原體的形態(tài)和結構4.1.2 支原體的營養(yǎng)和繁殖4.1.3 支原體特點4.1.4 支原體與L型細菌的區(qū)別4.2支原體與人類4.2.1 支原體對人體健康的影響4.2.2 支原體與農業(yè)生產4.2.3 支原體與動物疾病第5章立克次氏體5.1立克次氏體的特點5.2立克次氏體與人類5.2.1 常見種類5.2.2傳染途徑5.2.3致病機制5.2.4預防5.2.5 治療第6章衣原體6.1衣原體基本特征6.1.1 衣原體的特點6.1.2衣原體生活史6.1.3衣原體培養(yǎng)特性6.1.4衣原體的抵抗力6.2衣原體與人類6.2.1致病性與免疫性6.2.2衣原體類型第7章真菌7.1酵母菌7.1.1酵母菌的形態(tài)7.1.2酵母細胞結構7.1.3酵母茵的茵落7.1.4酵母菌繁殖方式和生活史7.1.5酵母茵與人類的關系7.2霉菌7.2.1 霉茵的形態(tài)結構7.2.2霉菌的茵落7.2.3霉菌的繁殖方式7.2.4霉菌與人類的關系7.2.5發(fā)酵工業(yè)上常見常用的霉菌7.3蕈菌7.3.1蕈茵的形態(tài)結構7.3.2繁殖方式和子實體的形成7.3.3 分布及與人類的關系第8章病毒與亞病毒8.1病毒8.1.1病毒的定義和特點8.1.2典型病毒顆粒的構造8.1.3病毒的繁殖8.1.4溫和噬菌體的溶源性8.1.5噬茵體的分離培養(yǎng)8.2亞病毒8.2.1類病毒8.2.2擬病毒8.2.3朊病毒8.3病毒與人類8.3.1 噬茵體的應用及其防治8.3.2植物病毒8.3.3人類和脊椎動物病毒8.3.4昆蟲病毒第9章微生物與人類未來9.1微生物——未來的食物9.2微生物將推動能源結構的改變和發(fā)展9.2.1微生物產沼氣9.2.2微生物生產燃料乙醇9.2.3微生物產氫9.2.4微生物燃料電池9.3微生物冶金9.4石油工業(yè)中的微生物生物技術9.5微生物傳感器和DNA芯片9.5.1微生物傳感器9.5.2 微生物DNA芯片9.6微生物塑料、功能材料和生物計算機9.6.1微生物塑料9.6.2微生物功能材料9.6.3生物計算機9.7微生物生物技術將拓展海洋和宇航中的應用9.7.1 海洋中微生物生物技術的應用9.7.2 宇宙航行中微生物生物技術的應用參考文獻